顶思传播
TOPMEDIA
顶思美国考察团:从哈佛中国教育论坛到中美教育领袖对话峰会
Source: | Author:文 | Emily 编 | 王永倩 | Published time: 2019-04-19 | 362 Views | Share:

4月的波士顿还未抹去春寒之意,但思想的交融与碰撞却如春日嫩芽一般蓄势待发。我们的足迹踏过哈佛的教育学院和法学院,走进了马萨诸塞州优秀的公立高中和优秀私校。我们看到了提升学生21世纪综合素养的不同实践,也了解到中国小留学生们在海外的生活缩影和发展空间。


回顾两周的考察行程,每一次思想的碰撞都是最珍贵的礼物。特别是在哈佛中国教育论坛和中美教育领袖对话峰会上,嘉宾的侃侃而谈倾心分享,观众的思绪飞扬掌声徐徐,一切还历历在目.....


哈佛中国教育论坛

CES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Fernando Reimers

在哈佛中国教育论坛上,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授Fernando Reimers作为主讲嘉宾,进行了主题为“我们应该如何实践21世纪的教育”的演讲。他认为需要发展全人教育,促进教育政策者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并且创造和利用高效的工具来支持全人教育。


首先,发展全人教育为核心的课程设置对学生而言至关重要。在他所撰写的《21世纪的教与学》一书中,他指出很多国家的课程体系都含有相似的核心价值,比如个人管理、个人认知、社会价值和决策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将帮助孩子们拥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能力,这些也将使他们获取批判性思维,和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最终,孩子们将成长为自信、自律、主动的世界公民。


谈到促进教育政策者之间的对话和交流,Fernando认为,在当今社会教师是教育发展中很重要的环节。我们需要为教师提供专业的发展和培训,即professional development,从而帮助教师了解并且获得他们所需具备的能力。这个能力不仅仅是个人能力,更是可以影响学校整体大环境能力,也将影响着不同类型的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互动。


Fernando还强调,沟通是最关键的一点。只有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能明确前进的方向和前进的方法,才可以带动“改变”的发生!


好未来教育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张邦鑫


好未来教育集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邦鑫就“中国教育科技的探索”和大家分享了好未来视角下的教育科技、教育创新和教育公平。


张邦鑫认为教育科技的探索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   家庭教育

•   学校教育

•   社会教育



在美国,教育科技一般发生在学校教育中。但是在中国,教育科技主要发生在社会教育中,因此更趋于回归学校教育。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东亚国家盛行课外辅导?张邦鑫老师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原因:


  • 科举文化。中国人重视学习,强调学习改变命运。在这种文化传统下,家长们格外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可以说,几乎不接受除了读书之外的任何其他出路。

  • 经济增长。经济发展越快,成年人的竞争压力就越大。作为成年人的家长们对自己孩子的要求也就更高,希望他们有更好的更棒的学习成绩。

  • 人口密度。中国人口密度大,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依靠高密度人口发展起来的互联网科技也进一步加大了这种竞争压力。有个有趣的现象,我们基本上每天都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看到有朋友正在打卡学习。这种极快的信息传播进一步促进了全民爱学习的氛围。


在“超负荷”的学习竞争压力之下,张邦鑫老师认为科技教育是一条出路。通过互联网科技这根杠杆,可以真正发挥好老师的作用。那么,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互联网科技的杠杆?好未来正在通过以下的方式来进行。


  • 双师模式。所谓双师模式,即课堂有两个老师,包括主讲老师和课堂辅导老师。主讲老师的讲课技巧,配合上课堂辅导老师对学生的即时关注,可以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学习效果。

  • 人工智能AI科技。 好未来有一个魔镜系统,可以在课堂内实时记录每个学生每一分钟的举动,探测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参与度,进而反映出老师的授课能力。


AI科技在将来可以逐步代替主讲老师,进一步地解决教育资源的问题,而且在农村教育领域可以有更多应用。毕竟,经济是社会发展的速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加速度。通过教育科技也可以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缓解教育资源严重不平等的现状。

荷兰乌德勒支大学特聘教授Marijk Van der Wende,就“中国高等教育的全球化开放融入”的主题和大家分享了她的研究成果。Marijk教授主要讲述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全球化融入。



中国高等教育正在飞速发展并且在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它也面临很多挑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高等教育该如何在融入全球化的同时达到国家的目标,比如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当地的发展等等。


Marijk教授认为高等教育应该促进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和包容性。同时,我们也应该努力培养世界公民和全球学者。她提出,在这种不断变化的全球背景下,地域政治事件造成了高等教育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在这种局势下,中国不再是一个追随者,而是一个全球化的新领导者。


Marijk教授还指出,中国目前的以下现状都有助于帮助中国重新定位,并成为全球化的领军人物


  • 中国有决心通过推出新的全球倡议“新丝绸之路”(或“一带一路”)项目,来恢复其在全球的中心位置。

  • 中国高等教育的市场正在蓬勃发展。目前中国共有3.3千万高等教育的学生,并且计划在2020年吸引50万国际学生。

  • 中国拥有世界第二大的教育投入。这些投资将成为中国技术创新的战略动力,是经济增长、地域政治和地域战略定位所需的重要基础。并且,继985、211计划后,中国新推出的“双一流大学项目”中也将产生重大的全球影响。

  • 中国在STEAM教育方面也领先于全世界。据莱顿2017年排名显示,中国在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和工程领域的影响占据了全球前50名中近50%的优势,几乎完全填补了每项领域的前10名。然而相比之下,中国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


Marijk教授在最后的总结中表示,大学教育应为实现共同的全球目标提供共享学术价值的基础。即使国家政府关闭边界,或拉起墙壁,我们仍然需要开放。不仅为业务开放,也为对方的想法开放:思想开放、价值多元、包容和尊重。我们应该将世界各地的大学作为可以彼此公开对话的学习环境,作为个人和知识共享的学生可以成长的安全空间。



昆山杜克大学的刘经南校长认为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一个人从小学到完成大学,需要十五年的时间,读完博士,则需要更多时间。教育的长周期决定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未来一段时期内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问题。


他认为,教育效益的滞后性要求人才培养必须具有超前意识和预见性,必须高瞻远瞩地预测、规划和探索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要培养人才能够驾驭未知因素挑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