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看一下经费是如何花的,其中99%在公办教育,只有1%花在民办教育。也就是说公办学校现在要用十倍以上的投入,才能向社会提供跟15年前相似的公共服务。而民办教育只用了1%的财政资金,却向社会提供了20%的公共教育服务。
从这样一些事实出发,我们可以做出一个基本的判断,民办教育比公办教育效率更高,民办教育具有更高效率的微观基础在于一切不符合市场需求,一切不满足人民需要的民办学校都将被市场无情地淘汰。这是一个不断提升进步的过程。
我们再来说一下教育公平的问题,公平是对权利平等的主体分配公共资源状态的一个评价,只有在分配公共资源时才有公平问题需要关注和讨论。
当我们对公共资源进行分配的时候,我们是权利相同的人,但公办学校依然有重点、非重点、名校、普通校的区别,所以公办学校会始终受到公平问题的困扰,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而在民办学校之间不存在公平和不公平的问题,因为一般并不涉及公共资源的分配。
我们说公办教育是不公平的,这是一个事实判断。政府为了促进教育公平,从2013年实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验收,虽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并没有改变公办教育不公平的基本格局。下面我们以上海的例子来说明。
根据上海市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验收情况,在通过验收的区县中,学校之间的差距有多大了?就其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一项指标而言,校际之间差距可以达到三~八倍!在全国水平上,公办学校校际差距,总体在三倍左右,这些都是根据教育部公布数据的测算。所以,公办教育是不公平的。
公办教育仍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它需要回归初心。什么初心呢?为弱势群体服务。但目前公办教育的规模太大,在这样的规模上用公共财政支撑一个均衡的、高质量的公办教育是不可能的,这个矛盾限制了公办学校的教学质量。
为了解决无限的质量提升的需求与有限的财力支撑之间的矛盾,唯一的出路是缩小公办教育的规模,缩小以后,我们的公办教育才能够保证优质均衡,而且首先是为了社会的弱势群体提供优质公办教育,而其他人可自由选择民办学校。
在未来的公共教育制度架构中,无论是公办和民办,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一份等额的公共财政资金。在这个制度架构里面,我们的国际化教育有巨大的空间。也许会有人怀疑,这是教育部的意见吗?这不是教育部的意见。短期内能够实现吗?不可能实现。
但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历史的进程,40年前,改革开放还没有开始,100年前我们还要向皇帝磕头,400年前,现代工业还没有出现,4000年前中华文明的曙光才刚刚出现,所以现存的并不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现在没有出现的,并非意味着它就不会出现。关键是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
今后的教育一定是更加公平,更加有效率,更多选择。这样的教育正是民办教育制度的特征。公办教育是工业社会的产物,而民办教育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对多样性、选择性和个性化教育的需要,民办教育才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