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迈入信息化社会以来,教育转型的呼声就不曾停过。STEAM课程、设计思维、项目式学习法等课程创变、教学方法改良,无一不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更好地应对日新月异的环境。去年,中国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在中学推广人工智能教育已经提上日程。但是归根究底,学校要怎么使教育向数字化转型是个根本问题。
来自微软全渠道事业部首席技术官徐明强先生就和大家分享了微软作为一家软件公司在教育转型上做出的努力和探索,相信也会给学校一个良好的模板和方向。
本文整理自2019RAISE徐明强先生演讲稿
文|Luna
编 | Jade
微软全渠道事业部首席技术官 徐明强
非常高兴今天站在这里,我个人不是老师,但是我的父母都是老师。今天给大家讲的课题主题里有两个字,我看了有点忐忑,就是“创新”。既然讲到“创新”二字,我想必须要讲这四个话题——教育科技变革趋势、K12教育转型框架、微软深耕中国教育、微软创新学校计划。
教育变革趋势:数字化时代需要“创客”人才
既然讲到创新要讲转型,必须回答“为什么”。下面这个图想必大家已经看过很多次了。
四次工业革命|图源:RAISE大会演讲ppt
其实,学生的好日子是在蒸汽机之前,或者农业革命之前。
原始社会的时候,学习和玩是一回事情,学习掌握的技能和玩、生存是完全相关的。
进入农业社会,尤其是工业社会以后,我们每个人就变成了一颗社会的螺丝钉,学生的专业变成了专科。
我个人学习的时候,计算机还没有代替纸张。而我的孩子都是在国际学校长大的,他们完全是数字化的一代。
我们谈教育科技变革趋势,为什么关乎教育者,因为这些趋势决定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但很多时候教育有一定的滞后。
我们预测2025年会有万亿级别的传感器连接在一起。那个时候50%的网络流量将来源于家用电器,所以万物互联就在十年之内。
那时,30%的企业审计会由AI(人工智能)完成,美国道路上超过10%的汽车是自动驾驶,将会出现第一个机器人药剂师……
我们可以看到数字技术的更新越来越快,未来真正需要的人才是创客,生产创意而不是产品,以此与机器人共处。他们需要的是个性化的教学和终身学习。
我自己其实就是一个非个性化学习的受害者。过去在学校的时候,45分钟的课对我来说太长了,基本听了10分钟我就不听课了。我不听课的时候就写作业,等到放学我的作业也基本写完了,但我课上的时间都并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
但如果一节课45分钟,能够给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机会,那学生就能把上课时间充分利用起来,甚至可以把非常优秀的老师的东西全部榨干。
另外,大家也常说未来会有很多工作被人工智能替代,纵观历史,从来不是技术取代了人,而懂得如何使用技术的人取代了不懂技术的人。所以,一个创客是要成为终身学习者的。
转型框架:实时更新数据,建立KPI
既然刚才说转型是必要的,那转型总该有个方向性,有个框架。这个框架怎么搭建?我还是先举个例子。
我们小时候经常面对“你长大了要做什么”的问题。我中学的时候非常清楚我长大了要做什么,但是现在的小孩会觉得这个问题不值得问。
原因很简单,现在的教育要培养孩子在将来从事一些目前还不存在的工作(“Education should prepare students for jobs that don’t yet exist, using technologies that have not yet been invented to solve problems we don’t know yet.”)。
微软的教育战略部门和咨询公司专门做了研究,和全球140多个国家的教育机构沟通后,我们发现,全球教育领袖非常关心的问题。
全球教育领袖非常关心的6个问题|图源:RAISE大会演讲ppt
把框架再细化一下,可以分为四个板块:领导力和政策、现代教学与学习、智能环境、技术蓝图。每个板块下又能细化出具体的方向,例如,现代教学与学习下就包括:教师&学校领导者的成长、个性化学习&健康发展、沉浸式学习体验、课程和评估。
微软的教育转型框架|图源:RAISE大会演讲ppt
有了方向和框架,下一步就是使用技术手段来助力教育。我们在使用技术的时候,要检验效果,不要多讲原则,要多建立一些KPI。因为KPI是可以衡量的,但是原则、法则是没有办法衡量的。
今天我们已经到了大数据时代,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很多企业、教育机构有很多数据,他们是数据的富豪,确却是信息和洞见的乞丐;在小数据时代,他们是决策的偏瘫,到了大数据时代,他们就成了全瘫。
我们小时候听的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现在则是“数据要用时方恨没有打通,没有更新”。试想,打仗的时候指挥官说“向半个月前敌营的位置开炮”,这是多么糟糕的事情。
现在的企业和机构基于数据做决策已是常态,数据洞察力就代表了数字化转型中的衡量标准和KPI。数据是否实时更新这是非常重要的。
去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我们微软提出的框架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140多个国家的教育领袖们也对我们的框架表示了认可。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图源:RAISE大会演讲ppt
深耕中国教育:沉浸式体验提升学习动力
微软在中国的教育创新已经有了十多年的沉淀和经验,连续十三年获评“教育部最佳合作伙伴”。此外,还赞助了近950个科研合作项目,和众多学校保持联系。
比较有特色的项目有以下几个:
01 编程一小时
微软已经在全世界60多个国家开展了“编程一小时”活动,全球超过3,000万学生参加,中国有来自3,600所大中小学校的30万青少年体验。
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我们看到在新的数字化时代,未来的每个公司都将变为软件公司。这不是微软出于自我的自吹自擂,而是事实。
比如汽车行业,每招一个机械工程师,就要招三个软件工程师。因为汽车要接入物联网,要无人驾驶……数字化时代,所有的决策都要基于数据,所以对编程人员的需求是很大的。
02 教育版《我的世界》
这是一个全球广受学生欢迎的开放世界教育平台,也是开展“编程一小时”的平台。
讲到这里我又想起自己的痛,我有两个儿子,最开始我太太希望我能把他们都培养成像我这样的程序员。但如今,我大儿子已经上大学,他不会编程,小儿子对我教他编程不屑一顾。
直到我看到微软这些产品,我才意识到我的问题在哪里,在于孩子没有动力去学。因为我和他们讲的都是科班理论、数据结构这些抽象的东西。而编程游戏让孩子们自己在游戏里探索,靠编程语言去控制角色,这让他们完全沉浸于此,培养出了兴趣。
《我的世界教育版》| 图源:Minecraft Education twitter
03 MR混合现实课堂
MR,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包括增强现实和增强虚拟,在教育行业和其他的企业取得了有很大的成功。
我小儿子的同学看到这个特别开心,看了一下午的太阳系。他把太阳拿出来,说太阳太漂亮了。
这和PPT有什么不一样呢?首先,是沉浸式的体验,太阳就在他的面前;其次,MR里太阳的亮度可以变得很高,更真实。有些学校还在解剖课上运用这个科技,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三维的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