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国内外关于校服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业内更是预计2025年中国校服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00-2000亿元。校服到底是自由的枷锁还是荣誉的象征?21世纪中国国际学校的校服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文/编|Jade
深圳的冬天姗姗来迟,公园里还一派“春日景象”。办公室的小妹妹向我发起邀请,周末一起去拍照,并向我展示了她的新宠:白色衬衫与格子百褶裙。还别说,穿上去很有“英伦校服”的味道。办公室小妹妹告诉我,像这种“校服”风格是不会过时的。
源于16世纪的校服
说起校服我们头一个想到的就是英国的校服,实际上英国确实是最早的校服发源地。
ProCon网站的介绍显示,1552年伦敦的基督教医护学校是第一个被记录的使用校服的学校。当时的校服风格就是蓝领子、黄袜子。极具英国特色的伊顿公学、哈罗等公学更是英式校服的代言人。
基督学校Christ's Hospital,深蓝外套配的是黄色长袜|图源:网络
在美国,早期校服大多是私立学校或教区学校的专属,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使用校服。
根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的数据,在2015-2016年,美国将近22%的公立学校需要校服,而1999-2000年的这一比例为12%。
我国的校服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被称为“文明新装”的改良版的旗袍上衣加西式宽摆裙的校服,至今都让人津津乐道。
然而,新中国成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校服都没有固定的样式。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校服”才开始重新回归。
校服的争论
自由的枷锁还是荣誉的象征?
1994年1月,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洲的长滩是第一个要求所有K-8学生穿校服的学区。到2008年为止,美国22个州特别授权学校制定着装规定或统一政策。
据了解,美国人每年在校服上的花费约10亿美元,这让很多美国家庭感到不堪重负,希望可以取消强制性的校服制度。2012年,英国劳工部长芭芭拉指出校服的额外支出让很多家长不得不贷款买校服。
事实上关于校服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
反对派认为:
赞成派认为:
校服:将近2000亿的蓝海市场
2014年《彭博商业周刊》在《校服经济学》一文中指出,2014年我国校服市场规模已接近千亿大关。而且教育部相关统计公告显示,2017年我国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约1.85亿,校服每年的需求量约6-7亿套,货值超过700亿元。
业界预计,到2025年国内校服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00-2000亿元。毫无疑问,如今的校服产业是发展前景一片看好的“蓝海市场”。面对如此广阔的市场前景,那么21世纪国际学校的校服应当体现哪些特色呢?
作为全球第二大的童装公司,巴拉巴拉旗下专门成立了Hey Junior校服品牌,并服务全国多所学校。顶思从与Hey Junior总经理朱玲女士的对话中,也了解到更多校服背后的考量和发展趋势。
巴拉巴拉旗下Hey Junior校服品牌|图源:Hey Junior
文化性:
校服,顾名思义就是“学校的衣服”。因此校服不仅是穿在身上衣物,还兼具表达校园文化的功能。
与公立学校不同的是,国际学校的校服市场是百花齐放的,学校可以自主选择校服款式。因此国际校服是其学校文化和价值的体现。
体现校园文化的校服|图源:Hey Junior
“校服如何体现学校文化?”朱玲女士表示,就Hey Junior而言,他们会通过“设计师进校采风”的方式来为学校设计独一无二的充分体现学校文化与价值的校服。
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学校提出的定制要求,成立一个设计团队。设计团队进入学校后会进行一个信息的收集,其中包括校方、家长、学生对自己所有服装的一些要求。设计团队还会对整个校园建筑文化体系进行了解。
每一种款式的校服都有自己的故事。可以说“采风”赋予了校服生命,让校服更加有灵魂。
功能性:
相比公立学校,国际学校的学生要面临的活动场景更加多样化。校服作为学生每天在校期间的衣着也要兼顾多种功能性。
校服要有功能性|图源:Hey Junior
从款式设计方面看,除了传统的正装、运动服外,国际学校的校服还会包含例如滑雪服、马术服等场景服装。
从材料选择方面看,国际学校会更偏向挺阔度较好的偏毛类,也就是毛呢或者羊毛羊绒,在材质上要求上更有质感。除了挺阔度以外,国际学校一般还希望校服能够免烫,倾向于方便打理,又体现质感的材质。
安全性:
2013年初爆出的一起危害学生健康的生产责任事件,上海多所学校涉及此事件,共抽查了22批次校服,覆盖上海市主要生产企业,有6批次被检测为不合格,合格率仅为73%,其中1款产品有致癌成分。更是让学生家长们为校服市场感到忧心忡忡。
今年4月,浙江省市场监管部门在该省部署开展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行动,将儿童服装、学生文具、学生校服、儿童皮鞋等产品作为抽查重点。浙江省共抽查四类产品324批次,发现不合格48批次,批次不合格率1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