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孔子学院易名引发哗然,是中国文化推广失败还是另有隐情
来源: | 作者:Kimberly | 发布时间: 2020-07-22 | 1159 次浏览 | 分享到:




其三,师资和教材编制严重不足。孔子学院的教师主要由国外合作院校汉语教师、中方汉语教师、中方志愿者和中方留学生以及当地聘任的汉语教师组成。不同的学院教师数量也不同,有的只有中方外派的1—2名教师。

随着孔子学院汉语教学和文化推介活动的增多,汉语教师缺乏的情况日渐凸显。除此以外,有些国内外派的教师虽然在汉语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但由于不了解当地的教育情况,仍然不能完全胜任当地的汉语教学工作。

孔子学院还在幼儿园、中小学开展汉语教学活动,所以还要对幼儿园、中小学汉语教师进行培训,客观上需要各个层面的汉语教师及教育专家,甚至还需要其他专业的中方教师。师资问题不解决,便会影响孔子学院的长远发展。

从这一角度来看,或许赴海外孔院任教,也可以成为未来国内对外汉语教师发展的方向之一。


未来的文化输出之路,怎么走?


回到主题,我们不难看出,孔子学院改名,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有问题,而是我们传播的方式遭到了方方面面的质疑。

那么,什么才是更好的文化输出方式?如何做才能让外国人对中国文化有更多一些的理解与喜爱、更少一些的抵制与排斥?

去年爆火的李子柒似乎给了我们其中一个答案。用葡萄皮染纱裙,手作编织毛衣,制作口红纸、眉黛膏,醃制腊肉、香肠与鱼鲞,日出摘花日落酿酒……在李子柒的视频内容中,散发着浓浓的中国文化的味道。



截止目前,她在YouTube上的订阅数已过千万,甚至超过了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订阅数。央视也曾高度称赞李子柒:“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却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

实际上,这也是未来我们的中国文化传播之路可以走的方向之一。李子柒在国外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她好看、她会生活,而更在于她打开了外国人想要探索真正中国文化的求知欲望。

他们好奇,中国人为什么会有这么返璞归真的生活状态,中国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生活方式,中国的传统文化何以如此美妙?毕竟,相对于强势的、有政治姿态的文化输入,外国人更愿意接受的是以相对平等的姿态,展示自身美好的文化“使者”。

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交流”,而不是“宣传”。李子柒在拍这些视频时,想必也不是出于传承千年中华文化的意图,但恰恰是这种无声的「中国文化输出」,反而被众多西方网友接受。



而这,可能也是孔子学院改由基金会运营的原因。要知道,基金会在民政部注册,属于民间公益教育机构,这就不存在所谓官方姿态的问题了,同时,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打消西方关于“孔子学院是中国意识形态宣传工具”的误解。

另外,根据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赵灵山在《光明日报》的采访中可知,“基金会不会具体参与海外孔院的运行和管理,且对孔院的支持更多体现在品牌塑造、标准指引、资源服务和生态营造上。”

但是,我们同样需要认识到,仅仅只是减少政府涉入也并不能完全解决中国文化受阻这一问题。在传授的知识、传授方式方面,我们仍有很长的路需要探索。

不过,可以明确的是,孔子学院的易名,绝不如大部分人所说的那样,“是中国文化推广失败的象征”,相反,它更像是中文推广战略转型的一次试探。

我们期待更多对外汉语教师人才可以将目光投向海外助力中国文化传播,各海外孔院获得更多发展空间,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可以通过孔子学院,真正了解并爱上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