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十一月围城”丨英国留学观察日记
来源: | 作者:Yang | 发布时间: 2020-11-16 | 1013 次浏览 | 分享到:


至于线上授课,新入学的时候,还有学弟学妹跟我抱怨有些老师的口音听不大懂,但最近他们都说差不多已经适应了。在利兹大学读新媒体的Fanny对我说,“老师非常nice,学习上没有遇到太大的问题”。

说到这,其实没有太多需要担心的了。

我一直觉得,英国是个让人很难不“佛性”的地方。“佛性”过头,就变成了前文所说的“头铁”——但偶尔我会喜欢这种“佛性”,甚至正是仰赖于此,我在疫情中居住在英国的日子并没有很糟糕。

我想起二战时,伦敦的居民气定神闲地在德军轰炸机的阴影下工作生活,今天,他们后代的脾气还是一点未改。特别是威尔士和苏格兰的人民,生性憨直,颇让人感觉亲切。即便是疫情期间,我所遇到的人也大都热诚善良。回想起三月到九月的半隔离岁月,能一直保持心态良好,这样的氛围可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今年五月底,黑人弗洛伊德之惨死引发一波全球浪潮。那时候,英国也爆发了连续好几天的大规模抗议活动。人们不顾被感染的风险,也要出门表达对种族歧视和非人道主义的愤慨。我虽然没有参与到英国人的游行,但出于新闻系学生的好奇,也一直在默默关注——一面担心人群聚集会导致疫情加重,一面又深受触动。

11月份的英国,即便封城,生活方面受到的影响其实也并不大。天气晴朗的时候,人们照样会出门晒太阳。我跟学弟学妹们说,大可以定期出去锻炼——英国的草地延绵不绝,找到人烟稀疏的运动场地并非难事(不包括伦敦)。长期憋闷在宿舍中,反而于身心健康都不利。


所以,“佛性”的社会氛围到底有利有害呢?我想,不论家长怎样焦急,身处英国本土的留学生们会有更深切的体会。


英国求职:连奶茶店打工、给饲主遛狗的工作都找不到

前文提到的雨辰,来自台湾新北市,是我同系的同学。她的中英文都非常棒,文采斐然,早在来英国前便是个干练的媒体人。由于厌倦了“台湾死气沉沉的媒体环境”,雨辰来到英国,一心想要在英文媒体圈闯出一片天地。

客观来讲,进入诸如BBC这样的大媒体公司的确非常困难,但我之前设想,以雨辰的能力、勇气与决心,小一点的公司也好,总不至于连份实习工作都找不到。

今年八月份,雨辰打开宿舍楼的信箱,里面塞满了来自各个公司的拒信。

雨辰毫不气馁,九月份,她给自己定了一个为期四个月的求职目标。她在博客中写道,“伦敦艳阳高照,我带着愉悦的心情,漫步在落叶纷飞的海德公园,整理思绪,准备迎接明天……”

为了能至少保证找到一份工作,雨辰放弃了只寻找“国际新闻”类工作的想法,而是把简历的范围扩大到公关、广告等领域。在卡迪夫新闻学院,公关是经常被来自传统媒体的教授开玩笑的——可即便偏离了自己的新闻理想,此刻的雨辰也只好暂且妥协了。

但即便如此,雨辰也没有收到一封利好的回信。而此时,她的经济情况已经不足以支持她支付第四个月的房租了。雨辰只得又作出妥协——这一次,她开始找给奶茶店打工、给饲主遛狗这样的工作。

一家来自台湾的奶茶连锁店给雨辰提供了机会,正当她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对方突然打电话过来说,“不好意思,我们团队今天开会以后决定暂时不开店了……”电话这头,雨辰震惊到说不出话来——就在前一天,她才完成为期三天的员工训练,并领到了全新的工作制服。

挂了电话,一股焦虑涌上,此刻的雨辰身心俱疲、欲哭无泪,“试问,若连一份短期的兼职都能告吹,在疫情肆虐下的英国,我还有什么机会可言呢?”

雨辰和奶茶店一个马来西亚裔的英国同事聊天,说自己投了超过70家公司了,仍然未得佳讯。不料对方说自己自从二月份应聘了将近100家公司,完全都没有下文。

11月份的英国,连一份奶茶店的兼职工作都找不到。

11月2号,雨辰在脸书中说,自己决定“结束这趟历险了”。这个女孩勤奋、勇敢、坚持——可惜疫情之下,现实骨感无比,不会出现什么励志故事。

国内就业情况比预想的好

一个“异乡人”在英国求职本就困难,但疫情可说是剥夺了雨辰这样的留学生全部的期望。

相比之下,国内的就业情况好太多了。

回国之前,我听说今年职场竞争激烈,“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以至于精神紧张了一段时间,恐怕自己一回来就成无业游民。

但实际情况比我料想的好,我所知道的已回国的同学,基本上都找到了工作。班长去了南方周末,小组作业的搭档Iris去了纪录片团队追逐自己的导演梦,朋友Rainy也收到了广州一家游戏公司的offer……仅针对留学生群体而言,我看到的就业情况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糟糕。

当然,目前也有仍在待业的同学,不过他们大多是由于给自己设定了太过严格的限制。朋友Green从曼彻斯特回国后,“除了大厂,都不考虑”,而且,他对国内的薪资水平似乎有着某种误会。让他郁闷的是,“大厂”今年似乎格外难进。

同班同学Evelyn老家在四川,她不想工作地点离家太远,所以几个月来一直只在成都找工作,尚无回应。我听到后就马上劝她,“你这样不行啊,好的媒体大部分都在北上广”。Evelyn跟我说,“年后再去北京试试吧”。她的心态怎么说呢……似乎也并不着急找工作。

没有语言文化的壁垒,没有签证到期的压力,也没有感染后无法得到及时救治的隐忧……相比于英国求职,在国内找工作实在担不上“冒险”这个词。

结语
本文分析了最近的英国疫情和政策,也聊了聊两届留学生的就业或学习现状,在11月份这个节点,我观察到的情况大概有以下几点:

  • 英国在控制疫情方面是个“差生”,你也很难指望他变好;
  • 英国的“佛系文化”不利于疫情的控制,但对于中国留学生的体验来说,未必是件坏事;
  • 中国留学生适应能力强,在英国的生活基本没问题;
  • 儿行千里母担忧,只要疫情警报不除,焦虑的家长还是会持续地焦虑下去;
  • 中国留学生在英国找到工作的可能性急剧降低;而在国内,虽然进入大公司的难度提高,但基本上不存在找不到工作的问题。
记得疫情刚爆发的时候,我和朋友们都在抱怨,“为什么我们这样倒霉?”

但世间种种,到了最后总是会平衡。

疫情下的留学生失掉了很多美丽的憧憬,但也因此有了砥砺自我的机会。不管是2019届还是2020届的留学生,即便以后遇到再怎么巨大的风险和困境,也会淡然一笑、平静处之吧?

若果真如此,又岂知不是“祸兮福所伏”呢?

此文收笔时,恰逢英国“阵亡将士纪念日”,这让我又回想起二战期间英国市民的表现。

在得到德国人可能发动毒气战的情况下,英政府发放了数百万的防毒面具,人们戴上笨重的“猪鼻面罩”,生活却照旧:游泳的还是去游泳,跳绳儿的还是去跳绳儿,上学的还是去上学……

疫情难道比纳粹的毒气还要可怕?

所以说,我亲爱的留学生同胞们,请相信,一切都会变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