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在远远的背后带领》:爱孩子,就得明确与孩子之间的“界限”
来源: | 作者:玉关虎竹 | 发布时间: 2020-12-02 | 1461 次浏览 | 分享到:


可安心认为,父母对孩子,只谈爱,不谈责任;父母要负责,也只是对自己负责。“最好的状态是我们爱孩子,责任留给孩子自己承担。”


// 离婚是你自己的事

有家长某天问安心:“我要离婚了,有件事情我要向你咨询一下,离婚会伤害孩子吗?”

安心的答案则是,“孩子不是你要不要离婚的理由,孩子承担不了那么大的责任,你的幸福是你的责任,不是孩子的。”

很多时候,明明是自己的事情,我们却非要跟孩子牵扯到一块儿。多少年后,有的父母会告诉孩子:“当年,我是为了你才没有离婚的啊!”言外之意,好像是孩子害得自己牺牲掉了幸福。安心说,这简直是“孩子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

父母对自己负责,首先需要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太多时候,我们都习惯于将自己的情绪投射到他人身上,这固然是一种宣泄方式,但孩子的心灵没有办法承受这些的。“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是父母必修的功课。当父母能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时,才能跟孩子更好地沟通,表达当下的感受,而不是释放过往压抑的情绪。”

父母只有内在成熟,勇敢地对自己全部的人生负责,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才会从容智慧。安心又说,负责任并不是要求完美,比起完美,做真实的父母更重要。她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叫“内省不疚”的概念:“我们可以不断反省,但真的无须内疚,在每个当下,你就是最好的你。”


// 最好的教育是信任与理解

安心在教育实践中,经常看到这样一种悖论:父母一面责备孩子不够独立自主,一面却在剥夺孩子的自主权。决定孩子该吃什么,该穿什么,该参加什么样的辅导班……

在安心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信任和理解。“当一个孩子被理解、被信任时,他就会知道怎样为自己负责任,产生自律行为。自律的产生,来自孩子的内在动力。”


当然了,信任、理解不代表一味放纵。当孩子的行为给父母或他人带来困扰的时候,父母是有权利也是应该告知孩子的。但这种告知不应该是上下行式的命令,按照安心的说法,重点是“坦陈感受以及该行为带来的影响”。

而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被理解、被信任的孩子,更能学会为自己负责,也会更加自律。

停止攻击,停止伤害

安心在书里讲了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例子:在英国,一个孩子偷拿了超市货架上的东西,被父亲发现,这位父亲将孩子强拉到收银台让他道歉,还把整个过程用视频记录了下来。

很多网民都给这位英国爸爸的教育方式点赞,可是安心却说:“看完这个视频,我很为这个孩子难过”。


// 责任感养人,罪恶感毁人




特意在网上找来这段小视频,看完以后,突然有些明白安心为什么说自己“难过”了。视频中的孩子不停地捂住自己的脸说“太害羞了”,可爸爸却一定要当众曝光孩子的丑行,并说他“不在乎”。

父亲在乎的是孩子未来不能成为一个小偷,不过安心对此有不一样的看法:“这样的做法满足了父母教育孩子的用心,但也让孩子在那一刻充满惊恐、害怕、无助、难以面对的难堪和随之产生的罪恶感,以及在他人面前抬不起头的低自我价值感。”

可以确信的是,这个孩子在此事件中学习到的,与其说是责任感,不如说是罪恶感。这份极度的惊恐和羞耻将会烙印在他的记忆中。他可能也就是刚进幼儿园的年纪,对成人世界的法律和道德尚且停留在懵懂无知的阶段,这个时候,父母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确实十分关键,但正如安心所说的,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方式呢?


父母可以跟孩子表达,无法接受这样的行为,然后倾听孩子的想法,跟孩子一起商量如何处理此事。在照顾孩子感受的同时,协助孩子把东西还回去。

父母还可以跟孩子分享这样的做法给超市带来的损失或麻烦,让孩子了解事情的后果。这样一来,在他心里产生的将会是责任感,而不是深深的罪恶感。责任感能养人,而罪恶感能毁人。


// 零惩罚、零奖赏

安心十分认可P.E.T.所提倡的“零惩罚、零奖赏”的养育观。她引用了埃尔菲·艾恩在《奖励的惩罚》的一句话:“奖励和惩罚只是一个硬币的两个不同面,而且这个硬币还不值什么钱。”

惩罚也好,奖赏也罢,实质上都是预设了两个级别、两种地位。我们从来没听说过下级赏罚上级的吧?

惩罚会给孩子带来恐惧,而奖励则使父母对孩子的爱加上了限制——如果做的好有糖果,做的不好就是大棒,那父母对孩子的爱难道不成有条件的了么?而在权威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内心会是自在、健康和完整的么?

由此,安心提倡给孩子“完全的尊重”,唯有如此,孩子才能自尊、尊人,才能拥有很高的自我价值感。


// “面质性我信息”

只有去掉语言中的攻击性,沟通的有效性才能大大提高。对于如何放下“言语之戈”的问题,安心认为,“面质性我信息”是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

所谓“面质性我信息”,是P.E.T.中一种无伤害的表达方式,它正是基于对孩子“完全的尊重”。在冲突性的场景中,我们第一步应该做的是不带评判地倾听,了解孩子的烦恼和感受;然后向孩子表达自己的困扰、引导孩子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其中的核心在于停止攻击,并把做出调整和改变的责任留给对方。

“一条恰当的面质性我信息,呈现的是非责备、无伤害、负责任、一致性地沟通。”

结语

安心的这本《在远远的背后带领》用49篇文章深入浅出地记录了自己十多年来实践P.E.T.的心得,可谓干货满满,里面提到的很多案例也值得每一位父母亲借鉴和思考。

看完整本书,可以发现,安心的理念主要有三个重点:

首先,父母得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大人,坚定内心,管理情绪,不求完美,但求真实;
其次,养育孩子的初衷一定只有“爱”,而不是其它任何东西,爱孩子,就得尊重孩子,明确与孩子之间的“界限”;
最后,明确“界限”的核心是给孩子“完全的尊重”、耐心的倾听,既不评判,也不伤害。

在远远的背后带领,那条看不见的界限是暖,是智慧,是无条件的爱。也唯有如此,孩子才能自由生长,才能行者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