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将引领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的复苏。
稳定,是投资信心的由来。而对于教育这样的产业来说,信心比什么都重要。
另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存量市场,亦是规模最大的潜在市场。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翟东升说过,“中国的经济成就已经具备了巨大的战略潜能,引而未发,意在高远。通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和坚忍持久的积累,中国已经具备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实力。”
这句话有个重点是“引而未发”——当世人惊叹中国市场多么多么大的时候,经济学家们微微一笑,表示这才哪跟哪儿呢?
庞大,是投资决心的由来。
投资信心与决心兼具,增长“引擎”自可全力发动。
至此,已经可以下个结论了:
国际学校并非“逆风而行”,而恰恰还站在风口上!
相比于中国市场这个大的看不到边的风口,新冠病毒顶多算是飞机穿过云层时遇到的微小乱流。
两对矛盾
此外,英式品牌的急速扩张,还源于国内教育的两对矛盾。
第一对矛盾:国际学校的增长速度仍跟不上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我们看十四五规划中关于教育的篇章,会发现国家愈发重视“高质量”。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确定,“十四五”时期教育事业的主要目标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这里有一个潜台词:需要承认的是,我国教育的整体质量和英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提质之路任重道远。中国大陆的优质学校资源仍十分稀缺。
在这种矛盾下,快速引入发达国家现成的“家底”来填补国内高端教育市场越来越庞大的需求,是当下不错的途径。
第二对矛盾:国际学校落地速度赶不上中产阶级扩张速度,赶不上新时代中国父母焦虑蔓延的速度。
根据麦肯锡报告显示,中国的中产阶级正稳步增长、快速崛起,并将重塑中国消费市场。
纵观华夏历史,你再也找不到比如今的中国父母更焦虑、更关注孩子的成长与教育的了。
80年代或者更晚出生的中国父母,很多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思想较开放,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极其重视,相当大比例的家庭甚至愿以50%以上的收入支持孩子的教育。
这一部分人群在数量上不断扩大,焦虑的情绪也在不断积累和蔓延,与国内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构成深刻矛盾。
这种情况下,英式品牌的强势引进顺理成章。
百年传承,全人教育
英式品牌能够赢得全世界的青睐,也是由其自身过硬的实力决定的。
说起英式学校的特色,大体可以用以下几个关键词概括:
一、底蕴
相比美国、加拿大,英国绝对担得上“历史悠久、底蕴绵长”的评价。
英国人将古老、厚重、顶尖的私立学校学校统称为公学,例如声名显赫的威斯敏斯特公学,甚至可追溯至公元11世纪。
除去地位最高的“九大公学”,英国能称得上公学的私立中学大约有一百多所。
英式学校敬畏传统、注重传承,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恰有暗合之处。
▲哈罗学子头上所带“平顶草帽”传承数百年,至今仍在作为文化传统被保留下来。
二、严谨
与美国之自由(有时甚至是散漫)不同,英式教育因其数百上千年的传统,“规矩”较多,相对更为严谨——当然,此处仅指public school,即私立学校。
做学生,第一步是合规——这是中英在教育问题上的又一点契合。
▲着装得体、风度翩翩的伊顿学子
严谨的一个侧面是严格。倘若不是翻阅英国的公学史,很难想到哈罗公学曾有“鞭刑”的传统,首相丘吉尔的屁股便曾“光荣挂彩”过。
如今,刑罚虽然没有了,但“严格”一词并未销声匿迹,笔者就曾多次亲眼目睹,英国大学教授当堂斥责表现不得体(poorly behaved)的学生。
与时俱进
若非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英式教育不可能获得全世界的认可。
英国这个国家存在着两面:
一面是两千年摇曳的教堂、古堡,另一面是引领人类迈入工业文明的蓬勃蒸汽。
虽说殖民地时代的“太阳”早就落下,但不可否认的是,英国仍是全球创新、创意最重要的来源地之一。
顶思对各英式学校的官网进行文本分析之后发现,“全人教育”是英式学校强调频次最高的词汇之一。
而这种教育理念,从哈罗公学提倡的六项领导力特质中可以窥见一斑:
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历史悠久的英国学校,至今仍在向世界输出宝贵的人才资源。
▲哈罗公学杰出校友一览
总结与展望
在中国市场稳健发展、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以及英式品牌自身实力过硬的背景下,可预见的未来里,英式学校仍会持续被引入大陆。
区域上,英式品牌仍喜选择在一线或新一线城市落地,这一趋势在短期内不会改变,但随着二三线城市的稳步发展,其投资趋向一定会逐渐下沉。
政策上,英国正式脱离欧盟后前景扑朔,会有很长一段阵痛期。而教育产业一直是英国国民经济重要支柱,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将会成为其发展之必要途径。
国际环境上,在美国社会问题重生、抗疫不力、签证限制等多种因素下,英式品牌若能抓住机遇,或可将目前这种增长势头维持下去,甚至能够反哺本土的大学教育产业。因为据调查,英式学校的学子更倾向于申请英伦本土的大学。
新年,英式品牌将有17所新校在苏州、杭州等10个不同的地区开学,算是开了一个好头。
总体而言,英式品牌学校在国内仍是供不应求,各大公学在华开办分校于中、于英皆有利,可谓双赢。
参考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0经济预测;
2.《中国经济2021:开启复式时代》,王德培;
3.顶思研究部数据;
4.《中国为什么有前途:对外经济关系的新潜能》,翟东升;
5.麦肯锡《中产阶级重塑中国消费市场》
6.英国脱欧协议正式生效,结束48年欧盟成员国身份,人民日报海外网
7.《中国留学白皮书》,新东方
8.中国2020三季度经济增长为多少?2020三季度GDP增长4.9%,南方财富网
9.外媒看2020中国经济:韧性、奇迹和希望,中国日报网
10.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基础教育新格局,教育部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