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牛津学霸校长谈国际化教育:怎么打破四重“围墙”?
来源: | 作者:李璞 | 发布时间: 2021-01-14 | 1166 次浏览 | 分享到:

后2020时代,如何继续打破认知“围墙”?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全球信息互通效率的提高,中国家庭对国际化教育的理解和需求开始出现不同的层次:从上世纪90年代“能出国”的单一希望,到2005年“进入海外顶级名校”的诉求,到2015年以后萌发的国际化生涯规划和终生幸福教育的理念,再到如今疫情下的VUCA(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ambiguity模糊性)时代,大众对国际化教育发展的刚需演进为“让孩子可进可退,灵活安全高效,多元化的素养提升”,不断给国际化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新的命题。

2020年,有近4000名中国学生申请英国牛津和剑桥大学本科课程,相比2019暴增30%,录取率约5%,同时美国哈佛及耶鲁大学本科录取的中国籍学生常年都是个位数,2020年诸多美国名校早申人数暴涨, 其中包括康奈尔大学,杜克大学等。如果选择让孩子进入国际化教育,只是为了进入世界名校,家长会发现竞争越来越激烈,投入产出比越来越低。同时很多学生虽然进了世界顶级名校,却没有能力毕业;还有不少海外名校毕业的海归,与国内名校毕业生相比并没有明显的就业竞争优势,国际化教育“考试出国,名校升学”的模式必须打破。这也是为什么在带有明显“应试”痕迹的国际部模式之后,越来越多拥有完整教育理念、体系和资源的独立国际化学校涌现的原因。国际化教育需要回归教育本质,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胜任力的培养。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人心目中的国际教育,就是英美教育。不过,近年来,更多国家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多专业高等教育路径,纷纷进入大众视野,或是风靡多年的意大利蒙特梭利幼儿教育方法,或是“把孩子的学习还给生活”的芬兰式教育,或是中西融合式的新加坡教育,或是实践和学术并重的瑞士酒店管理教育,或是在音乐教育领域极具代表性和声望颇高的众多欧洲音乐,舞蹈及戏剧学院教育,都激发了中国家庭对教育更加多元化的认识和诉求。此外,2018年中国学生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成绩名列前茅等,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教育的能量。优质的国际化教育不再是“英美主流学术”这个标准答案,而是家庭根据自身情况,分阶段和目标来选择教育模式,中国的国际化教育从“英美”主流模式的围墙里一步步破壁。

很多中国家庭对于学校拥有国际化教育的理念,具有双语优势及跨文化背景的高学历教师团队,以及全世界丰富的教育资源非常向往,但同时又担心孩子因未成年出国的各种问题,或进入国际化教育轨道而完全失去进入清华北大的机会。 所以,从90年代末,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开始落地中国,为学生在高中阶段提供了同时对接国内外本科教育的双轨直通车,这就是融合课程的雏形。中国出台合作办学的政策,本质是要吸收外国的先进经验,提高我们人才的国际化竞争力,同时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借鉴,过去20年这个目的在一步步实现。

但从2010年国际教育开始从高中,逐渐向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延伸的过程中,一些学校的课程偏离了国家课程的大纲,缺少对孩子们的身份文化认同感教育。同时国内外课程有很多不同的部分。强行拼凑带来的是课程内容的重复,教学目标及方法,以及考核标准的混乱,造成教学质量也不尽如人意。2019年6月,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表示,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引进境外课程、使用境外教材。基于这样的政策大前提下,以及义务教育向高中阶段发展的趋势,课程融合成为国际化学校的生存需要,也是教育消费的差异化需求所在,同时也是真正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学效率的基础。

在疫情背景下,无论是清华复旦这样的国内顶级大学,还是如上海纽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这样的中外合办大学,也开始接受因为疫情而无法出国读书的留学生, 这标志着国内大学正式开启探索多路径的录取模式。

同时,高考的改革,也给各学段的融合课程提供了更多可能。文理不再分科,多地实行“3+3”模式,可以自主选择考试科目;同时力求破除“一考定终身”也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重要方向,多地的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选择成绩较高的一次考试成绩计入。

这些都或多或少借鉴了IB,A-Level和AP体系里的选修和一年两次考试机会,择优计分的模式。新的高考评价体系,与以往考试大纲相比,具有自身鲜明特色及全新的评价理念。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视远大于知识容量的考查,不仅在知识的记忆、理解进行评测,更考查知识的迁移,素养的培育和能力的提升。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素质检验,也将成为新的评价理念。这样的改革方向,和国际统考的导向是日益趋同, 逐渐缩小国家课程目标和国际课程目标在知识技能上的差异。

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理念的转变、科技的迭代,世界不断改变着形态,中国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局。相较日新月异的快销、服务及科创行业,教育因其特殊性,在几千年漫长的岁月中,一直都是以稳健的态度前进,所以每一次蝶变都具有跨时代的意义。2020年这个特殊年份,在困境中带给人类从未有过的关于变革的思考,国际化教育也同样需要把握住这个时机,不断发现自己的边际,打破围墙。

面对新的国际形势,国际化教育应顺时应势,摒弃国际化教育只是为了出国的思维误解,打开全新局面,更多地去承载优资教育内外双循环的需求,实现世界和中国教育的真正接轨。大批留学生回流,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在“一带一路”影响下来到中国学习生活,众多优质海外教育项目加速落地,中国公司纷纷走出国门收购海外教育品牌和校区,线上线下教育多维度结合,这些现象无一不在重新定义着社会主义新时代下的国际化教育——它优质、开放、多元,面向未来,充满无限可能,也将帮助中国教育真正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和西方教育平等对话,共筑世界命运共同体。

作者简介

李璞

毕业于牛津大学,深度参与国际教育超20年。拥有留学生,家长,国际化学校教师,副校长,和英国顶级私校中国校区创校成员等多重身份的国际化教育观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