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这帮最牛“90后”,抒写了中国最传奇的一段教育史
来源: | 作者:玉关虎竹 | 发布时间: 2021-06-22 | 666 次浏览 | 分享到:

1945年7月31日早晨,缪弘作为翻译官跟随部队开赴广西丹竹机场。日军攻击猛烈,我方很快有几十个战士牺牲,部队呈溃败之势。作为翻译官,缪弘本可撤退,但其却冲锋最前,被倭军狙击手瞄中,19岁生命流星般坠落。


“宁愿闭起双目,以免再看见人间的不平;宁愿堵住两耳,以免再听到壮烈的声音”


——缪弘遗诗


像缪弘这样的联大人还有很多很多,连校长梅贻琦的儿子梅祖彦都奔赴前线,并以英勇表现获得盟军颁发的自由勋章;被钱钟书称作“译才”的许渊冲老先生,当年甚至也作为翻译加入美国“飞虎队”,早在10岁时他就在《为日本占据东三省告同胞书》中悲壮地写下:“同胞们,快快起来吧!将我们的热血和他们决一死活吧!”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抗战期间,西南联大之师生,投笔从戎者高达834位。


04


祖国在向我们召唤


为国献身的精神延绵不绝,成为联大学子的一个重要特点。


影片中,年少的邓稼先落了一个“小孩”的外号。他年纪比同伴们都要小,经常挂着一脸笑,缠着同学给他讲故事,直到对方讲得口干舌燥才肯罢休。


而他自己也爱讲故事,讲世界上各个物理学家的事迹。这类故事辗转相告,不但鼓舞了听故事的人,还吸引了更多的学生不远千里前来投靠联大物理系。


邓稼先赞赏一个人或一个行为的用语是“pure”——谁的思想纯洁,境界高尚,他就说这个人真“pure”。他的标准既评价别人,也要求自己,因此同学们干脆就叫他“pure”。


1948年,他远赴美国Purdue大学留学,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年仅26岁,一度被称为“娃娃”博士。毕业之后,他在美国一刻也未多待,毅然回国建设。


1964年10月,罗布泊一颗蘑菇云震慑寰宇。影片旁白道:


“pure”这个外号是对他(邓稼先)的特点与本质再恰当不过的写照,正好像是“一个透明的人”。


为什么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六七年时间,而我们只用了两年时间,稼先用他那顽皮的一笑回答这一问题,让我们记住这顽皮的一笑吧……


要知道,与彼时一穷二白的中国相比,大洋彼岸可谓人间迷离之境,高楼大厦耸立云霄,仿佛是另一个世界。然而在那时候选择归国的,远不止邓稼先一个。


▲将近100年前的纽约


联大学子朱光亚先生1949年秋毕业于美国,并获博士学位。他拒绝美国之资费,回到祖国,成为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归国之前,他壮怀激烈地写下《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


同学们,我们都是在中国长大的,我们受了20多年的教育,自己不曾种过一粒米,不曾挖过一块煤。我们都是靠千千万万终日劳动的中国工农大众的血汗供养长大的。现在他们渴望我们,我们还不该赶快回去,把自己的一技之长,献给祖国的人民吗?是的,我们该赶快回去了……

(节选)



▲青年朱光亚,后来的“两弹一星”元勋


而这封公开信结尾,共有52位留美学生签字明志。
据统计,从1949年8月到1956年10月,共有2290位海外留学生从世界各地回归祖国。



影片结尾,尚在人世的联大学子们无一例外地背出自己的学号,满眼自豪。联大风骨他们铭刻一生,亦行动一世。


《让子弹飞》的作者马识途仍能流利地背诵《世说新语》;“步行矫健者奖牌”获得者吴大昌老师仍不服输地在操场散步;翻译家杨苡老人仍坚持“每一天都要做到最好”;而许渊冲直到逝世前,还在案前笔耕不辍……


▲翻译家 许渊冲


而今,这些最牛“九零后”们正在一位接一位地离开我们的视野,但他们铿锵抒写的最为传奇的一段教育史,将永不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