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奇葩说》导师刘擎:做痛苦的小猪,还是幸福的苏格拉底?
来源: | 作者:Zoey | 发布时间: 2021-08-20 | 1774 次浏览 | 分享到:


第一,自我满意度。如果你每天都感觉到很煎熬,这就不是一个好的生活状态。

第二,身心健康。

第三,人生要有明确的意义和目标。

第四,品格、美德。比如:正义感、勇气、节制等。

第五,亲密关系。不仅指爱情,还有家人、朋友、社群关系。


为什么金钱没有放在其中?因为金钱是服务于这些目标的手段或者工具,它本身不能作为追求。正如德国一位社会学家曾说,金钱只是通向我们人生终极价值的桥梁,而人是不能住在桥梁上的。


我们的生活需要一个结构和意义。而你的人生到底是不是有意义?这个问句转化一下就是,你能不能讲好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只有你讲出这个故事,你才是在建构自我,然后你才有完整的自我,而自我建构的叙事内容应当是丰富的。



演讲结束后,来自人大附中、杭外二中等学校的学生们向刘擎提出了很多“困惑”,顶思选择部分问题呈现出来。学生们的焦虑该如何应对?刘擎的回答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


Q1:人们经常说,你还年轻,没什么可失去的?你可以大胆去尝试。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刘擎:在个人选择层面,社会对所有人的束缚和限制相对是越来越少的,你可以有很多选择,你甚至可以改变自己的性别。但是难点在于,第一,一个人实现梦想是有条件的。第二,更难的是,你所做的选择和判断,没有人告诉你在法律之上有绝对的对错、好坏之分。所以,你做出判断的负担很大。


很多时候,我们经常说要遵从内心。内心的想法从哪儿来?这些想法不是无中生有创造的,而是社会化的结果。比如:一本书对你的影响,一位老师对你的表扬或者批评。人的内心想法是经常改变的,要澄清自己的方式是什么呢?那就是尝试。


我15岁上大学读化学工程,那时候觉得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和研究还是非常遥远的,也不知道有什么回报。但最后我发现,我是喜欢它的,很享受这个过程。所以,我认为内心的想法是可以慢慢识别、试错和改变的。不是你进了哪个学校或者考试考得不好就定了终身,没有这样的事情。不仅是年轻人,即使你到了四五十岁都可以重新出发,你的每一天都是余生的第一天。


Q2.自己的所爱在现实世界中碰壁,我们该如何选择?


刘擎:有一句话:现实很骨感,理想很丰满。假如这样,就放弃理想好了,为什么人放弃不了理想?因为理想是一个人精神结构的一部分,没有理想的人是不存在的。所以,现实和理想的紧张是构成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部分。


对于开心,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主观的标准。最大的问题是,他确实跟外部的评价有冲突。这个时候,你可以有很多方式来应对,比如抵抗、妥协、协调、突破,有的时候你战胜了冲突改变了周围。但是,无论你选择哪一种方式,都是有代价的。


Q3.在工具主义的基础上,怎样才能打破单一评判标准?是自己满意好,还是让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转向多元评价标准?


刘擎:实际上,如果大多数人都满足现在的单一标准,就不会焦虑了。现在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对自己幸福感的不满,不仅发生在贫困阶层或者中产阶级,甚至发生在最顶端的那群人身上。所以,财富和幸福感并没有呈现完全的正相关。


2014年,哈佛大学做过一项关于“财富收入和幸福关系”的研究。在你非常穷困的时候,财富的增长会给你带来幸福。但是,当收入到达75000美元以上,财富增长呈现出边际效应的大幅度递减。接下来,你的幸福感取决于你要如何生活?实际上,人是非常全面的,不是工具或者齿轮,我们有丰富的知觉。但是单一化的目标导向让所有阶层的人都感受到意义匮乏,焦虑和抑郁症在蔓延。这是需要全社会反思的地方。


Q4.您提到,人要学会反思,那么频率应该多久一次呢?


刘擎:其实人没有遇到问题的时候,是不会反思的。当你遇到困境,或者被困扰的时候,比如处理团队合作问题,跟同事、上司、下属的关系,你会自动启动内在的反思机制。但是,反思也是一种要发展的能力,不是你站在那儿看自己就能分析自己。你要用什么样的概念框架、理论、知识资源?这些是需要丰富的;怎样成为一个自觉的、强有力的反思能力的人?这就需要一种教养。这才是你们去读名校的意义。


这也是为什么英美学校会提供看起来没有用的通识教育。这些教育是要把你养成一个丰富的人,只有你丰富起来,才能在一个更加开阔的视野上做有利于人类社会的事情。


Q5.学到的知识越多,人的担忧和顾虑越多?这样读书有何意义呢?


刘擎:哲学家约翰·密尔讨论过类似的问题。他说,我宁愿做一个痛苦的苏格拉底,也不愿意做一个快乐的小猪。康德也讲过一个有意思的论点,就是大自然为什么要发明人类的大脑?他说,这就是为了让我们去思考的,否则就不可理喻。如果是为了简单的快乐和无忧无虑,把人类造成猪是最简单的。


大自然把我们造成人类,我们就不能离开知识。当然,也有一句话叫做“无知是福”。但这句话的问题在于,人不是只有这两个选择,除了快乐的小猪和痛苦的苏格拉底,还有可能成为“痛苦的小猪”,也可能成为“幸福的苏格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