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亚文化,网络语言很多时候都缺乏足够的文化内涵,这时候就需要老师给学生传授更多的经典教育。老师应在正确看待网络语言的基础上,有效疏导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心理,引导学生对待网络语言,要做到自律,不盲从,不随波逐流。
比如:学校常举行一些朗诵比赛,让学生多朗读传统美文,养成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习惯。
结 语
总的来说,网络用语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无法割裂,也无法阻止。在这个过程中,未成年人因为交际及其他心理因素会自然而然地被各种“梗”所吸引,并大量地模仿、戏谑和再创造。
如果知道如何“好好说话”而选择“不好好说话”,暂且称为个性;但如果压根不知道“好好说话”而玩梗过度,那么便是中文素养的严重缺失,乃至会思想浅薄化、思考被动化。
网络语言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其中积极的一面,应鼓励并促进其发展;对于其消极的一面,要采取措施防控。学校教育亦须以身作则。我们的语言不需要被“保护”,但是,中文之美、经典之美值得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去使用。
参考资料
1. “人以圈居”:青少年网络语言的圈层化传播研究 《新闻界》
2. 我们还能不能好好说话?叶克飞
3. 党报刊文批部分纸媒被粗鄙网语绑架:标题粗俗还污及版面名称 人民日报
4. 沪政协委员呼吁规范网络语言文字:屌丝、逼格太粗俗应禁用 澎湃新闻
5. 网络语言污染了中文吗?澎湃新闻
6. 这届小学生,用yyds写作文 看客insight
*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