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进入国际学校,我对老师的理解被颠覆了!”
来源: | 作者:林若惜 | 发布时间: 2021-10-13 | 1664 次浏览 | 分享到:


九年级下学期,我们有一堂英语语法复习的先导课。如果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先给出复习框架,再带学生复习细分的知识点,之后做练习。这样做看似高效地实现了教学目标,但在过程中学生较少会有自己的思考。我做课程设计的时候就在想,怎样让学生对英语语法有宏观的认识,同时还能有对语言学习的高阶思考,未来又能将这种思考应用于其他学习。而且,这堂课还能在最大程度上让学生做主角。


最终,我们的课程是这样设计的:


整堂课以问题为驱动,学生需要回答五个难度逐渐增加的问题,从一星到五星,答完问题,闯关就完成。回答问题之前,我先给学生分组,确保每组都有能力不同的学生,最大程度上地支持同伴指导学习。


第一关:brainstorm.中英文都有哪些差别?每个学生都有认为有差异的地方,能想到的都可以写下来。


第二关:organize.能否把刚才写下来的差别分类?学生可以从发音、词汇、句型、文章撰写方式等多个层面去分类,也可以从表达方式、思维逻辑等层面去总结。


第三关:conclude.我们看到了这么多差别,那英语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语言?中文又是一种怎样的语言?


此时,问题的难度开始加大了,学生也开始更深度地思考了。我会选择一些小组的结论拿来讨论,答案肯定不可能完美,但是会激发学生去接近答案。之后,我拿出两段话,一段中文的,一段英文的,大家一起去翻译它,让学生在实例中体会两种语言的区别。


这时候,学生会更有意识地识别两种语言在用词、语序以及句子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最后,我们回归到课本的结论:英语是像火车一样的语言,它要按照固定的结构和方式来表达,偏重于形式;但中文是像风扇一样的语言,它的表达方式灵活多变,偏重于语意。经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对于这个结论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和理解。


第四关:connect.你觉得你得到的这个结论跟你的语法复习有什么样的关系?


这时候学生就明白了,由于两种语言的不同,在表达英语句子的时候不能按照中文表达逐字逐句地翻译,只有掌握了基本的语法知识,才能像造火车那样搭建句子。学生的目标感更明确了,对英语遣词造句的方法也有基本的认识和归纳。


第五关:通过这堂课的思考过程(brainstorm-organize-conclude-connect),你想想这种方法还能用到什么方面?


这堂课的思考过程实际是众多思维工具(thinking routines)的一种,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或面对学习之外的复杂问题时都可以用到。有意识地使用思维工具能帮助学生养成思考习惯,形成思维方式。


到这里,这一堂课的目标基本就达成了,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原给学生,学生一步一步跟着老师探究问题。既复习了学科知识,也培养了思维能力。


上完这堂课之后,学生给我的反馈相当好,印象也很深刻。我想,如果我们每堂课都能这样循序渐进地提升,孩子学不会都不太可能。


相比做高高在上的权威,我更希望自己成为学生的辅助者。当老师知道最终要培养的是学生的核心素养之后,就会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思考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等。


所以在我的课堂上,并不是我在上,学生在下,而是学生在主要位置,我在旁边辅助。在我的课堂上,我还会设计很多小组中的学习活动。当然在实际操作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状况发生,比如有时候小组合作的学习效率,未必有老师讲授那么高,特别是当教学任务遇到考试压力的时候,或者有些组员不配合的时候,都会影响进度和效果。


这时候需要老师不断反思,找到相应的办法,不能因为某节课的一个小挫折,就轻易改变整体的教学设计。当然,这背后也需要整个小组、部门甚至是学校的支持,才能达到一个良性循环,否则老师要应对的压力会非常大。


以前我觉得教师的工作大部分是在课堂,但是现在我发现,大量的工作是在课堂之外,老师要想上好一堂课,课堂外要付出的努力和时间,一点不比课堂上少。


04

时代在变

教育的本质并没有变


今年夏天,我带着我的学生去上海参加了世界学者杯比赛(World Scholar’s Cup)。到了会场,我看到了来自全国的近2000名学生,这些学生中的大部分来自国际学校。这些学生呈现出来的创意表达,批判性思维,以及他们在国际舞台上自信阳光的状态,都让我刮目相看。我想起自己在这个年纪,可能可以考很高的分数,但是绝对不敢在这么大的舞台上展示自己。


我坐在会场,感慨万千。一方面,我感动于自己是培养这些优秀学生的其中一位老师;另一方面,我也看到这个世界确实已经变了,时代也变了,我们的孩子长大以后,要面临的问题跟我们当年已经完全不一样。


目前大家都在讨论“双减”、教育内卷,以及疫情之后各种层出不穷的新科技与挑战,但是我觉得教育的本质并没有变,教育的本质始终是实现人的发展,是以终为始地开展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开放式的探索来挖掘学生的成长潜力,帮助他们胜任真实世界的挑战。


回归到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回归到老师这个岗位,我认为作为老师,要明确教育的远景目标,我想全人教育的理念和21世界能力框架都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方向。但在工作中,我们不能让这些目标成为一个抽象的表达,而是要将它们与所教学科的核心素养相结合,真正将这些目标贯穿于自己的课程设计、单元设计,和课堂设计中。


只有这样,学生才真正有机会发展和获得这些能力,而那些目标,也不再只是一个空空的口号。因为,你要去哪里,看的是远方;你要怎么走,看的是脚下。


本文部分配图来源于: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