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我”抑郁了,心理老师拿什么拯救我?
来源: | 作者:Jess | 发布时间: 2021-10-31 | 1040 次浏览 | 分享到: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看似乐观的学生,不易表露内心世界的痛苦。那些隐藏的情绪与想法需要心理老师通过观察来发现。


“如果我们观察得足够仔细,或许一个人隐藏的情绪还是会在一闪而过的眼神或表情中透露出来。这可能需要学校和家庭中环境中的所有成员都共同努力,给予孩子们的内心情感足够的关注,真诚有质量的关心,甚至是同学们彼此间的联结,也可能是发现痛苦和预警危机的重要机会。”梁冠琼说道。


哪怕对于外界大部分人表现出开朗的抑郁症患者,在面对可以信任的人时,某些程度上也会表现出真实的状态。梁冠琼举例说,“在临床工作中,有时只是安静地看着来访同学,真诚投入地关注着他们,就足够令一些同学放下心防,让情绪和感受自然流露出来。很多时候,临床工作者的态度起着关键的作用。”


◎建立“家校生”关联制,协同协力


“有一点令人心痛的是,常常是因为危机情况的发生才能引发足够的重视。”梁冠琼在谈到父母对孩子心理健康关注度时这样感慨道。


但危机也是转机,当孩子尝试用极端的方式来表现出他们的困扰和痛苦,往往也给我们机会来关注家庭关系、亲子互动,学校与家长也因此得以紧密合作。


在这方面,广东顺德德胜学校(国际)会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家校共育沙龙”、团体辅导、班会课,开设环境舒适的心理辅导室,满足学生和家长的个案咨询需求;博实乐教育集团近日还发布了“幸福心育”计划,创建了心育老师工作坊。


此外,由于每个人心理受各种因素影响,时刻变化,心理老师无法时刻掌握学生的状态,这就需要学生平时常接触的班主任、其他任课老师、关系好的同龄同学,甚至楼管来做自己的“眼”和“耳”,及时发出提醒。


03

提前干预,做“心理危机”的掌舵者


不是每次危机都能化险为夷,但可以把每次危机转为磨练的机会。


广东顺德德胜学校(国际)的心理老师谈到,对于青少年心理问题,学校存在的一大薄弱之处是:初步评估心理疾病的学生后无处转介,权威医院挂号难,复诊难,部分医院误诊率高,影响学生治疗效果及治疗信心,导致学生放弃治疗带病在校学习和生活。这就为学生在校发生危机事件埋下了隐患,需要心理老师尽可能地发现潜在危机,在一些可能出现危机的时间,例如期末大考前、开学前,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防患于未然。


有的学生会把手臂上自残的伤痕展现给老师看。其实,一旦出现此类求救信号,老师就要及时安排保护措施。


要做到这一点,心理老师还需要和教职工全员一起接受培训,包括清晰的危机干预流程及实战演练活动,可通过角色扮演,体验青少年潜在遭遇的心理创伤,提升共情力,以便和他们建立信任关系。



此外,在学校政策的支持,如校外兼课的一些联动绿色通道下,心理老师还要积极与班主任、任课老师和家长沟通,找到孩子心理危机的根源,及时帮助孩子摆脱困境。


可以说,未来学校所需的心理老师,不仅承担授课的基本职责,更是成为遭遇心理困扰的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


同时,信息化管理工具对于心理老师的工作来说也是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


在及时发现危机的方式中,心理老师与校方皆能通过借助心理测评产品来高效、有效地帮助青少年们,将潜在的心理问题准确筛查、全面分析。这也是徕希团队、徕希心理产品的初衷——借助测评工具,有效监测并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并降低校园危机发生的风险概率。


在未来,针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工作一定是建立在长期、持续性及系统性的关注之上。结合家长、学校等多方位的合作,徕希心理也将进一步赋能学校、老师及家庭,帮助学校快速精准地筛查风险,助力老师提高工作效能,在悲剧发生前,让学校更精准地关注、干预青少年心灵危机。


(*为保护个人隐私,文中涉及案例均为化名。)


*文中配图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