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范思哲华裔设计师亲自授课,上海一知名国际学校转型艺术高中
来源: | 作者:Kaylie | 发布时间: 2021-12-14 | 792 次浏览 | 分享到:



David向上海耀华古北校区的学生强调一种思维,即艺术在感性之中也要带有一些理性。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学校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


这个思维过程类似于一套公式:灵感→调研→实验→形成空前且谐和的独特声音。


张锐解释道,一个创作或者作品的产生,首先源于一个人的灵感。这个灵感的产生可以有很多渠道,它可以来源于自身,也可以来源于社会。但灵感不等于完全的天马行空,所以将灵感转化为具体的设计前,需要大量的理性调研。


其中,包括对艺术大师的调研、对技术的调研与分析,甚至还要进行一些学术调研。比如:学生想将文艺复兴的概念变成一件泳装,那他们需要了解文艺复兴的历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元素等相关知识。通过严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围绕结论去进行各种各样的创作尝试,最终在尝试中形成自己的创意,即一种既独特又不与主流思想脱节的艺术作品。这个才是真正的艺术创作。


上海耀华古北校区拥有以David Leung为代表的优秀师资团队。聘用教师时,除了学历以外,学校更看重教师的行业经历。学校认为,大学是人生中的一个站点,学生更精彩的舞台是他们未来所踏入的行业。教师拥有某一行业多年的工作经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为通过时间的积累,教师会了解一些内部信息,会避免学生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


更重要的一点是,学校希望来到上海耀华古北校区任教的教师具备开放的眼界。从蕴含的意义来看,艺术作为人类情感的补偿,它永远在面向未来,在借由雅致的手法呼应或解决社会问题。所以,一名优秀的艺术教师,绝不仅局限于技术的传授,他应当具备眼见开放的特质,去帮助、引导学生对未来进行探索。


04

招生严格,力求多方目标一致



2020年是上海耀华古北校区向艺术高中转型后的首次招生。从实际情况出发,学校开设了两个班,每班24人,上课根据个人课程选择采取走班制。今年,顺应市场需求,班级数量是去年的一倍。


张锐向顶思介绍,学校原本就设立了三年转型期,这两年的招生情况基本符合学校预期,也印证了项目最初的设想。学校明年的招生,将依然以艺术生为主。对于报名学生的筛选,学校也有严格的标准。


首先,学生入学前要进行学术测验。上海耀华古北校区与剑桥机构建立了一个联合考试系统,学生需登录一个叫做CEM的平台,进行入学前的学术水平评估,必须通过基础分数线,才能达到入学标准。不仅如此,CEM平台还会长期追踪学生发展,学生可以看到他们每一科成绩在所有进行A-level课程考试的学生中的整体程度。


其次,学校看重学生的英文水平。可以说英文是上海耀华古北校区需要学生具备的核心能力。特别是作为一所艺术方向的国际学校,课程中涉及许多特殊的专业名词,如果英语能力不达标,对于课程的理解就会存在巨大的语言障碍。


再者,学校希望培养“志同道合”的艺术人才。怎么理解呢?张锐说,对于上海耀华古北校区来讲,他们希望通过David Leung带给学生的思维模式,培养未来的艺术家和创作人才,而不是一个单纯的艺术工匠。所以,除学生需要提供五份左右的作品集供艺术组老师评估外,在面试环节学校还会了解学生的艺术理念,同时也会与家长进行沟通,力求目标一致,携手同行。



结  语


虽然校方对三年内完成转型抱有信心,项目的发展也符合预期,但张锐表示,就目前而言,“还不够完美,还需要一个努力的过程。”


比如:目前上海耀华古北校区开设了建筑与设计工艺课程,但这并不是完全针对建筑而设立的学科。而现在,许多家长表达了对建筑的积极看法,认为建筑不单纯是艺术,它介于艺术与非艺术之间,未来的孩子可以从事建筑、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等专业。耀华也积极采纳了家长们的反馈,从实际需求出发,希望在1-2年内能够开设更专注于建筑的学科,以此来完善与艺术相关的课程设计,力求在转型期尽善尽美。


今年,是上海耀华古北校区成立的第20周年,学校举行了盛大的庆典活动,并以“Looking Beyond”为主题,开启了新学期的旅程。未来,耀华古北校区将在艺术高中的道路上,为学生搭建广阔的发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