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家长想维护主导权,孩子想夺回自主权,怎么办?
来源:顶思公众号 | 作者:李昂 | 发布时间: 2022-02-02 | 878 次浏览 | 分享到:

。其实没有规则和界限,孩子反而会觉得混乱。规则和边界,给孩子提供了明确的行为准则。在这个框架内,孩子可以自由地去探索,父母不会对他的生活、学习细节做过多的干预。比如:每天完成作业是需要遵守的规则,但是孩子可以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去完成。父母画的框架越简单清晰,孩子执行起来越方便。


前两天,我和正上二年级的孩子去学校图书馆做志愿者,帮忙把新增的图书按书架的相应编号进行归类摆放。我们先明确了摆放的规则,然后再进行任务分配,确定完成目标,每人负责一个区域,各司其职。忙活了一个上午,孩子看着自己负责的区域,图书全部上架,并按顺序摆放到位,满脸的兴奋,虽然说胳膊累、腿累,还是一再要求下午继续接着干。


这是个体力活,而且中间也状况频发,不时听到他自言自语,“呀!放错了”“啊!书倒了”但孩子却干得非常起劲。每个人都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意愿的召唤力量远远大于各种督促


所以,家长最好引导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设定积极的目标。有了目标,才会有决心和意志,才能激发出无限的智慧和力量。实现目标本身就是诱惑,目标实现后的满足感就是奖励。一旦孩子尝到了成功的滋味,尤其是靠自己的努力和坚持获得的成功,他们就会上瘾,今后更加乐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进入良性循环。


06多理解孩子的感受

从去做到做好,需要一个不断犯错、修正错误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辛苦、沮丧、失望和痛苦,这是一个相当难熬的过程。


▷第一次做不好,他会抓狂;

▷努力了很久,成绩没有提高,他会沮丧;

▷晚上十点还没做完作业,他难免又累又焦虑;

▷看到别人都取得了好成绩,自己成绩却不好,挫败的感觉淹没了他……


这种情况下,作为父母应该将关注点放在理解孩子在这个过程中的感受


就像前阵子网上热传的一个视频,“15岁女孩买手机不成,当街暴打母亲”。作为旁观者,我们本能地觉得这孩子没教好、太不懂事了。然而真实情况比这要复杂得多。原来女孩打工攒了4000元,跟妈妈说好再添2000元,一起去买手机,但是到了店里后,妈妈得知旧手机修修还能用,就反悔了。为此,两个人发生矛盾,从店里吵到店外,引得路边很多人围观,有人拿手机拍照,更多的人则帮着母亲骂女儿。女孩最后崩溃了,边尖叫着,边不停地击打母亲头部。


女孩殴打母亲当然不对,但母亲的行为也值得商榷。如果临时反悔,提出不买手机,也应该充分理解孩子的失望心情,安抚孩子的情绪,真诚地跟孩子沟通,而不是以大人的权威强迫她接受自己的临时决定,也不应该在被人围观时,让孩子遭受围观人群的舆论谴责。


每个人都需要被倾听,被理解,孩子更是如此,这也正是亲子之间形成情感连接的最佳时机


如果孩子的感受和情绪被大人看到并被理解,他就会产生前进和改变的力量。就像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最奇妙的真理就是,一旦我接受了我就是我现在的这个样子,那么我就会改变。”


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父母可以是啦啦队长、后勤部长,或是教练员,但不是选手,所以家长要把主动权交给孩子。因为对孩子来说“我愿意”的力量远远大于“我服从”。从小在相对自由的试错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独立能力、受挫能力、坚持能力、灵活面对问题的能力方面都有更强的表现,这种能力将陪伴孩子的一生。


在《允许孩子犯错》一书中,作者莱西为父母们提供了详细的建议和方法,用80+个科学策略与技能,50+个详实生动的案例,从课堂到校外,从学习到交友,从幼年到青春期,手把手教家长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推荐感兴趣的朋友去看看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