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的是特权阶层。而那些无特权经济背景的学生或许无缘美国收入最高的入门级工作。如此一来,更加剧了美国社会分层体系的日益固化,向上流动变得困难。
如今,顶尖学校和顶尖雇主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教育机构和劳动力市场的选拔程序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一个世纪以来,顶尖学校逐渐转变了自己的录取标准,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课外兴趣、全面发展程度、个人品质、个人故事。顶级公司紧随其后,有意将大学录取的逻辑和标准引入招聘实践,并以之为最佳做法。
然而,当我们把学生走进学校再走出学校这个过程连贯起来看,我们可能会陷入迷思:高等精英教育到底在提供什么?
在校期间,顶尖学校的行政体系不断亲自或以书面形式向学生重复“最优秀、最聪明”的咒语。学生不停得被告知自己是被选中的,是世界未来的领袖,是历史的推动者、塑造者,是他们这一代的意义创造者。当他们穿过学校精心修剪的草坪,在世界知名学者发表演讲的大讲堂、历史上知名的音乐厅和餐厅间漫步时,许多人渐渐内化了这套咒语,开始相信他们属于最优秀的人,自己的精英地位理所应得。
当学生走向顶级公司时,学校也很乐意为他们搭上一座桥梁。由于毕业生在EPS公司的收入几乎比在其他任何公司都多,这对增加校友捐助大有裨益。另外,毕业生的起薪在计算学校质量时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对于学校的排名有着直接影响。劳伦指出,每年出现在U.S. News上的那些大学排名,已经成为衡量学校质量的重要指标。排名会影响学生的申请率、招聘方雇佣毕业生的意愿,也会影响校友的士气、捐赠与影响力。
毕业时,学生们开始追求顶级公司的工作,往往是因为这是摆在他们面前的最明显最容易获得的工作。普林斯顿校刊上有一篇文章直接把华尔街的工作称为“阻力最小的路”和“默认选项”。
一位工商管理硕士候选人曾说,他自己在入校之前从未听说过咨询公司或投资银行。而现在,他只
“人们会决定去那儿……因为他们不知道除此以外自己想干什么,或者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有热情。如果有人一直找你、劝你,你很容易就会投降。”这位候选人补充说道。而类似的想法在劳伦与精英学生的访谈中多次出现。
结语
从顶级名校到顶级公司,一圈套着一圈,学生看似是局内人,但又好像是局外人。正如书名所说,“出身”就已经预示着日后的命运。
接下来,大家就在圈里不停地“内卷”,关于阶级流动性的讨论不可避免。
而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劳伦的研究展现了美国高等精英教育的另一面——“教育在美国正成为精英群体自我复制和再生产的路径”。如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所提醒的,这是否是中国应该避免的,以及中国需要如何避免这种局面,美国之鉴,值得深思。
*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