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开幕在即,教育作为重大民生问题,每年都会受到格外关注。经过去年的“双减”、民办教育大调整等一系列政策的落地,在今年两会上,将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教育热点?两会之外,又有哪些热门教育议题呼声最高?
文 | 顶思
编 | 天悦
大家都很关心两会代表们将会把哪些“教育声音”带到人民大会堂?其实,从地方两会上代表们提出的议题中可以窥见一二。
截至2月24日,中国教育报刊社数据中心共监测到366012条与2022年地方两会教育议题相关的网络文章。综合媒体报道评论、业界声音及网友意见,舆论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双减”、家庭教育、学校托管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产教融合、“双一流”建设等25个方面,涵盖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
其中,“双减”话题的热度呈“断层式”领先,高居榜首。与其相关的词条还有,家庭教育、学校托管服务、“五育”并举、协同育人、教育评价改革等。
“双减”政策实施已半年有余,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线下培训机构已压减92.14%,线上培训机构已压减87.07%,义务教育学校普遍开展课后服务。如何进一步落实好“双减”,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减压减负,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在地方两会上引起热烈讨论。
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正是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当然,今年还有一些新议题,代表着我国教育综合改革的未来方向。例如,职业教育方面,产教融合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备受关注;高等教育方面,“双一流”建设热度最高。此外,教育信息化、
当然,还有一些老生常谈的教育话题始终值得关注。比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学生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新增幼儿园中小学学位等。在多地的2022年政府报告中,也就这些议题做了部署和回应。
除了这些普遍性议题,在国际教育创新领域,也有不少关键问题牵动人心。2022年4月,第六届惠灵顿(中国)教育节再起航,邀请全球关心教育的人士共同探索五大关键议题——
议题一:探索教育革新,从理念走向细节
近年来,教育变革的呼声日益高涨,不少专家学者呼吁首先要改变教育观念。在去年惠灵顿(中国)教育节上,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尹后庆表示,“面对全球基础教育改革呈现出的共同趋势,中国学者提出了中国学生的能力素养培育的目标,比如培养文化理解和传承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审辩思维和沟通能力等。教育不能仅仅成为人们改变自己命运的‘敲门砖’,而应该发挥育人功能,充实人的生活,升华人的精神,提高人的德性,增强人的能力,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从理念到落地还有巨大的一步。不少教师在实践中就遇到了瓶颈。比如,在大语文课堂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跨文化教育如何在中国课堂落地?双语数学如何教?PBL教学法如何有效率地实现教学目标?
只有理念落到细小之处,教育才能真正发生改变。
议题二:科技赋能教育,
如今,科技对教育发展的推动越来越明显,新科技在教育领域中的有效应用与深入融合已经成为当下探索教育变革的核心路径。有专家表示 ,未来学校的形态可能是智能学校、智慧学校,也可能是智联学校。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未来学校将拥有技术赋能、思想智化和管理创新的机遇。
那么,在机遇下有哪些挑战呢?
去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联合腾讯研究院发布了《迈向更好的教育:未来教育的技术发展空间报告》。报告显示,近八成的教师群体对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数字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着强烈的培训需求。所以,在科技赋能教育的大方向上,到底如何让教师把技术灵活运用在日常教学中并对教育提质增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除了线上教育平台,依托大数据和技术的精准化教育、STEM教育、数字化素养等等如何借“科技东风”?这也是科技影响教育,从零散走向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议题三:直面教育衔接,从幼小延伸到各阶段
2021年4月,教育部
幼小衔接也因此成为广受社会关注的议题,但事实上教育衔接问题不仅在幼小阶段,在教育各个阶段都存在衔接问题。比如,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都需要有科学的衔接性指导。甚至,衔接不仅针对学生,教师也需要衔接。例如,在早期教育阶段,教师领导力对于过渡期有哪些影响?再者,面对第三方文化儿童和国际转型期家庭,学校如何应对?这些问题都需要专家学者和一但教育工作者们贡献集体智慧。
议题四:把握绿色未来,从本土走向全球
作为国家教育的早期探路者和引领者,上海纽约大学荣誉校长俞立中认为,国际化教育,或称之为全球教育,核心是让孩子们打开视野,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在认同文化差异、欣赏和包容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寻找人类的共同点,承担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责任。国际化教育关注全球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全球复杂问题的解决,提升他们的全球胜任力。从而增强适应能力,认识真正的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全球胜任力”也是近两年国际教育中的高频词汇。从中国走向世界舞台,这一项能力必不可少。如何培养学生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领导者?如何通过教育行动习得全球意识?等等,这些问题在接下来的教育讨论中的声量将进一步加大。
议题五:关注幸福教育,从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社会积极鼓励的教育观。但是真正在教育实践中,个体差异
从面对全体提供优质教育走向提供个性化的支持教育,是新环境下国际化教育的重要任务。
惠灵顿(中国)教育节起源于英国惠灵顿公学,该校举办的教育节自开创以来,以其规模和影响力被公认为英国领先的教育界专业发展活动。
自2015年以来,惠灵顿(中国)教育节已连续在中国举办了五届,且发展迅速,已得到国内教育界同行的极大关注和认同,每年吸引众多参与者一起讨论现代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六届惠灵顿(中国)教育节以“引领卓越教育”为主题,就上述五大热点议题开放讨论。
今年大会重磅嘉宾云集,专家学者及一线教育者们共聚一堂,共话教育创新。以下是部分出席嘉宾和演讲主题:
上海纽约大学首任校长,曾担任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在大学管理岗位上工作了24年。俞立中教授于1989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曾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教席,先后获得美国蒙特克莱州立大学、法国人文高师、英国拉夫堡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的名誉博士;2013年获法国政府颁发的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现为亚洲协会全球教育中心咨询委员会共同主席、美国教育协会国际化与全球参与委员会成员。
俞立中教授将以《新时代教育国际合作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探讨国际教育合作的意义以及上海教育对外开放的提质增效,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经验和实际价值。
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团队讲座教授,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副秘书长。研究领域为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