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720°VR云游校园,京津冀地区“牛剑收割机”神秘面纱揭开!
来源:顶思公众号 | 作者:Monica | 发布时间: 2022-06-10 | 428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名校云集的“中国北方第二城”天津,有一所创立于2000年,集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国际高中(剑桥项目、加拿大项目)为一体的K12学校。在建校的22个年头里,共计15名学生考入牛津剑桥。在2022年的毕业生中,夺得6枚牛剑offer!该offer的数量,在整个京津冀地区也是名列前茅。这所学校为何能在竞争激烈的“牛剑之路”上占据高点?本期,一起探寻牛剑录取背后的故事。


01 痴迷化学,做科研像玩密室逃脱


“做实验就必定会经历失败,却能在屡败屡战和反复思考中,摸索出一条成功的路径。我享受在种种不确定性中体验创造的过程。”


——赵胤志(牛津大学 化学专业)


第一次接触化学这门学科时,赵胤志便萌生了浓烈的兴趣。来到英华以后,Nick老师的课堂让他变得痴迷化学。“看着保鲜膜一样的物质被拉成一根尼龙,鸡蛋粉和PVA混合在一起制作弹力球,能从地面弹跳至天花板。Nick老师总会从生活中的现象出发,带我们在实验中探索那些晦涩生硬的公式背后的原理。”


在UKChO、 CanadianchemistryContest等各类竞赛中屡屡获奖,在接触新知识、新挑战的过程中与高手切磋,不断突破自己的学术水平……但这些并不能满足赵胤志对化学的追求。


他开始从课堂实验向科研项目探索,看着悬疑片里的鲁米诺反应,他萌生了合成鲁米诺试剂的想法;看见市面上的功能性饮料中含有咖啡因成分,他又去尝试合成咖啡因,浸取、提纯、脱色、重结晶……即便每一步都小心翼翼,但纯度始终达不到预计标准。


“实验中遇到的独立变量很多,为了得到严谨的结论,每次实验只能对其中一个变量稍加改变。只有通过重复和摸索,才能够找到最优的实验条件。多次实验后,最终我在一片混沌的溶液中得到一颗剔透的晶体,我把它送到实验室进行红外光谱检测,没想到纯度那么高。那时候,我感觉这颗结晶就是我在纷繁宇宙中剥离出来的一颗星星。”



抓住一闪而过的灵感,在实验里验证自己的想法,这是常人难以体会的快乐。“这些分子结构乍一看好像都一样,但官能团的位置稍微一变化它就是另一种新物质了;在反应过程中条件稍有变化,还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副产物。有时候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换一个角度,总会有意外的发现。”每当被问及为什么会喜欢研究有机化学时,他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好玩啊。”



喜欢读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小时候有过倚剑走天涯的幻想;喜欢篮球,享受大汗淋漓后的畅快,喜欢的事物在不断丰富,但唯独化学能够让他保持数年如一日的热爱。除了牛津大学,赵胤志还收到帝国理工、UCL等全球顶尖名校Offer,无一例外,他申请的专业都是化学方向。


“做科研就像玩密室逃脱,受困于眼下,难免沮丧。只有站在一定高度,才能看到远方的目标。”赵胤志希望能做不一样的化学科研。“我想过在这一领域做更高端的研究,我们国家的食品、医药等基础领域更需要人才。”


02 经济学是一门关乎生活的艺术


“无论是音乐还是画作,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它真实存在的原型。经济学也一样,我们总能从复杂的社会活动中,发现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杨思祺(剑桥大学 经济专业)


杨思祺喜欢一切有关艺术的表达,她的视角里总是充满艺术性:“近视眼的人,摘掉眼镜后会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自带高斯模糊,眼前一片柔美。”



“从千变万化的色彩,到细腻的笔触,乃至那些动人的声音,这些都在记录我们的生活,也在以另一种形式传递内心的情感。以前我喜欢的可能是艺术的氛围,但如今更多了一份对艺术的敬畏。”杨思祺也会尝试用绘画表达自己,但她从未拘泥于任何一种形式。


压力大的时候,她会在教学楼零层的画室闷上一整天,于她而言专注画一幅画便是最好的解压方式。“这个世界很多元,很多事物的运行都有美的轨迹或留下美的痕迹,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都蕴含着美学特征,正所谓“备万物之情状”。”



艺术,源于我们对生活的密切关注和人文思考 ,其实经济学也是这样的。我们对生活认识的深度、广度以及角度都各不相同,而那些经济学家也像艺术家一样,他们思想中融汇着各种奇思妙想。”在杨思祺心中,经济学是一门关乎人们生活的艺术。“经济学并不是简单‘取利’的学问 ,而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法则,融汇着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社会要素。”


从社会现象出发实地调研,开展学术研讨;从不同角度、不同群体出发,进行街头采访……杨思祺经常与同学们一起,在现实生活中抽丝剥茧探索商业活动的真相。“到了申请季我们一起撰写PS文书,互相推敲打磨。在大家帮助下,我的PS修改了10稿,每一次推翻重构都是我们对这几年所学知识的总结。定稿的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这份文书以及这5年我在英华的成长,都是一份很有质感的艺术品。”


▲在暑期,杨思祺和同学们一起去广州参加由英华学姐发起的“溯源国际青年论坛”


03 找到精神向往与个人发展的双向匹配


“当我对这个星球了解更多时,我觉得在精神上与它的联系更加紧密。环境危机面前,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公共意识便显得尤为重要。”


——白煜(剑桥大学 自然科学专业)


近几年,气候变化的不稳定性越加明显,而白煜对此格外关注并不断行动:在做Insight校刊主编期间,特别设置了关注环境的专栏;在组织“微距国际青年论坛”时,邀请了专业人士从科学和社会角度讨论并发起关注气候变化的倡议……


从Insight杂志主编到微距国际青年论坛组委;从参与校园舞蹈大赛,到练习咏春拳……四年在英华的时光,白煜的身影总活跃在我们的视野中,她喜欢在不同领域尝试、去挑战。在白煜眼中,所做的事是否“有用”也许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这件事情是否“有趣”。“我喜欢研究与地球有关的一切,特别是在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爆发以后,我更加关注环境,也对自然多了一份敬畏。”白煜总是会把内心的热爱展现在生活的点滴中。


同样,她也会把对生活的热爱融入喜欢的专业中。“我们不能站在食物链的顶端自诩强大,从而忽略赖以生存的地球正日益疲惫。环保,并不是一个概念,每个人都要有所行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白煜不满足于只是自己平时节约资源这一点力量,她把“自然科学”变成了未来研究的专业。



在英华这四年,白煜找到精神向往与个人发展之间双向匹配的自由成长空间,也发现了适合自己的舞台。一次次活动,让白煜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从兴趣爱好到专业热望,她把自己在英华的成长经历写进了申请剑桥大学自然科学专业的PS陈述中。



“科学的发展有时候会缓慢,但每天都会有新的发现,过往的理论与认知会随之推翻。”白煜时刻关注《Nature》杂志的科研动态,她享受在探索未知中获得新知的过程。


04 诗与远方之外还有一份担当


“一名优秀的经济学研究者就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我希望在大学能学到更多公共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兰印邦(剑桥大学 经济专业)


一篇题为《What is the socially efficient crime rate》的经济学论文曾经在JOHN LOCKE经济论文竞赛中获得最高推荐奖。详细的数据分析和直观的研讨结论,为兰印邦的文章赢得了高度赞扬,也正是那时候他找到了自己的学术热情。


在兰印邦看来,选择专业不仅要有学科优势,更重要的是要有学科热情。“在有了一定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后,我开始带着批判性思维大量阅读相关文献与书籍,并从中思考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每当自己的观点能够在经济学理论中找到印证时,总会感到特别的兴奋。”


▲兰印邦担任主旗手期间,圆满完成多次大型活动升旗仪式


兰印邦为了剑桥大学的经济学专业这个目标铺垫了两年,“1月25日晚上我收到剑桥Offer,对我们全家来说这是今年春节最好的礼物。”但回想在英华的这四年,最让兰印邦感到骄傲的还是服役于英华国旗护卫队的经历。“曾经我单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