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生源受限,师资匮乏,小城市文化土壤所带来的认知局限也构成了一个极大的挑战。
对此,连校长认为,国际教育想要在非一线城市迎来更大发展,需要学校不断开拓家长的认知。“家长对国际教育存在极大误解。”在传统观念下,家长默认留学是”后进生“的救命稻草,成绩差才出国;实际上,有不少优秀的学生也选择国际路线,走这条路不是为了轻松,而是为了使努力的价值最大化,“当无止境的内卷使努力的价值被折叠时,国际化道路能带给孩子惊喜!”
曾在公办学校和国际学校都有丰富从业经历的连校长认为,公立教育讲究整齐划一,一切以考试和升学为导向,较少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强调“师道尊严”,在老师的绝对权威下,授课以老师为中心,着重应试技巧训练。
而国际教育在管理上更讲究平等、尊重和沟通,在教学模式上,特别是幼小初阶段,强调以能力为主导,而非以成绩;在高中阶段,强调知识面的广度和理解,考试更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此外,在“以评促教”的背景下,国际教育更注重形成性评估,而非总结性评估,以IBDP为例,其内部评估机制比例高,更为人性化,更尊重教育本身的规律。
因此,如果对这些区别没有较深体认,家长仍然是处于被动之中,无法基于对孩子本身的理解和尊重做出适合他们的选择,国际教育又将会成为一种“面子工程”。对此,郭校长也有同感,尽管小城市能够提供便捷的国际教育服务,许多家长还是会选择将孩子送往大城市就读,除了追求更高的教育品质,还有“面子”上的考量。“本地抬头不见低头见,而把孩子送到外地,成绩好不好没人知道。”
对此,沈老师提到,除了家长,校方的市场教育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教育从来就不是轻松的,甚至是天底下最难的事。”当一味讨好学生变成常态,家长会习惯于当“甩手掌柜”,生源也只会愈加糟糕,长此以往,不健康的业态将伤害系统内部的每一个人。
曾怀着“用10年时间为家乡培养1000个留学生”梦想的郭校长如今“创业未半而中道
“同样的政策,理解却不一样!”在北上广深,国际教育发达,有完整的生态和服务链,一线城市的管理者也具备更开放的心态和眼界。而在小城市,郭志永的国际高中仅此一所,作为当地教育系统的“异类”,管理者自身认知受限,对国际教育带来的新情况感到捉襟见肘,这不免让郭志永陷入痛苦。“缺乏适合生存的土壤,我们举步维艰。”
结语
在升学多元化的今天,国际教育已有遍地开花之势。以常熟UWC、镇江枫叶国际学校、句容碧桂园等学校为例,一些知名品牌的引入确实给许多非一线城市带来新鲜活力,促进当地教育生态的多元与升级。然而,在”宇宙尽头仍是体制内“的小县城,国际教育常常水土不服,有时甚至折戟沉沙,披荆斩棘的开拓者面临诸多艰难挑战。
国际教育资深从业者、自媒体“ABB讲教育界的故事”创始人刘老师看来,教育领域也有相对概念上的高地与洼地之分。当教育洼地要涉足国际教育时,往往需要聘请教育高地人,他们不仅能为当地带来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也给招生增加了更多的说服力;然而,当教育高地人在教育洼地工作时,又常常会面临当地人难以想象的问题。在鸡犬相闻的小县城,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土壤,不断改造土地的肥力,是留给洼地拓荒人的西西弗斯式的难题。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作者 | 敖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