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伴随着“新课标”推进,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先行者,社会各界对国际化学校的教育创新又提出了新要求。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特约研究员王红军提出,国际化学校在“新课标”背景下要“重构课程”,应当根据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重构大单元教学的主题,研发跨学科学习项目,增加全球意识与国际理解课程,创新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参与模式,创新能力素养评价模型,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让全球素养真正落地。国际化学校是否能挑起大梁?
对于跨学科等创新教育在一线实践中遭遇的困境,顶思专访了教育部浙江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荟同学校课程顾问张文军,听她为教师们解答疑惑。
1顶思:
跨学科学习到底该如何检验学习成果和效果?有标准吗?
张文军:
跨学科学习检验学习成果和效果的方式可以是非常多元的,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以表现性评价为主。
项目开始的时候就要明确成果类别、知识能力素养(包括是否深入理解了相关的学科概念)等各方面的最低标准、项目成果的呈现方式和相应的评分要求。
过程性评价包括阶段性的学科知识掌握程度的测评、项目开展到一定节点时进行的反思、同学的互评等等。
终结性评价的呈现方式可以是研究成果的PPT汇报、视频制作、模型制作、创意写作、研究报告、建模、角色扮演、戏剧表演、咨政报告、各种展览等等。评价的主体可以是自己、同学、老师、学校的其他老师或领导、专家、家长和社会上邀请的相关人员等等,同一个项目的终结性评价的主体可以有好几类。
2顶思:
跨学科等创新素养类的教学和知识类学科型学习的关系是什么?您认为日常教学中,二者理想的占比是多少?
张文军:
跨学科综合学习和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深入理解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跨学科综合学习可以让学生将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和正在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项目研究和创新的过程中去,使所学的知识更有“粘性”,更有可迁移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思维疆域的不断拓展,并使学生的合作、沟通、批判性思维和创新力等通用核心素养得到提升。同时,如果跨学科综合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科知识的了解和精进,学生的跨学科项目会沦于低水平重复,达不到真正促进学生的最优发展的作用。因此,夯实学科知识对于高质量的跨学科综合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我认为在日常教学中,跨学科学习和学科知识的学习可以交织进行,不用过于拘泥于某一个比例,而是根据学科教学和应用的需要,进行边做边学的“做中学”,大概的比例占总学时的10%左右。荟同在一个学期大约18周时间里,大概有9周左右的时间有跨学科综合学习项目,在开展项目学习的时期,综合学习大概占20%的时间,从整个学期的时间分配来看,还是占10%左右。但这个比例不是一个精确的计算,而是一个大致的节奏,一个尽可能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各方面精进发展的节奏。
3顶思:
有人质疑,跨学科学习是在挑战孩子的接受能力,是在对他们的知识进行层层加码,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张文军:
跨学科学习不能一味追求高难度和高复杂性,而是要设计适合学生正在学习的知识和技能难度的项目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的积极性,通过驱动性问题和大概念把学习的内容串起来,更容易理解和应用,从而能长久地记住探索的过程和学会的知识。这样的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不是总在做“加法”,而是常常在做“减法”。在开展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把他们最擅长的方面体现在项目设计和创新创造的过程中去,从而使他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优势,获得自信,甚至激发出之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能,从而提升学习的发展的自主性。当学生的自主性和内驱力被激发出来之后,学习就成了一个他们乐此不疲的过程,而不是烦恼和承重的负担。
4顶思:
跨学科、PBL等创新教学是不是受教师个人因素影响比较大?导致这类创新教学法很难大规模推行?
张文军:
是的,跨学科综合课程和PBL的课程设计与教师个人因素关系非常密切。教师的知识储备、个性特点、兴趣和偏好、对学生的理解,以及对这类课程的了解和掌握程度都会影响课程设计和教学的开展过程。导致这类创新教学法很难大规模推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策的支持程度、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学校的支持程度、教师对课程标准和学业质量要求的把握程度、教师的课程设计和跨学科连接的能力、教师的时间精力、教师和学生的比例、教师可以获得的资源,等等。但是最重要的是教师对开展跨学科课程的态度和热情,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教师都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开展跨学科课程设计。
5 顶思:
您认为未来在教师招聘上,跨学科教学能力是否会成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标准之一?进而影响教师的职业发展?
张文军:
(应受访者要求,林心、徐洋为化名)
作者 | Zo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