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当触及到更为深层的“身份认知”时,则包含更丰富的、一以贯之的内容。童年时期是孩子构建自我认知、包括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的关键期。身份构建是一个终身过程。随着生长环境变化,个体也在变,他人对自身的认知,自身对世界的认知也在改变。
在飞速发展的儿童早期,自我认知的建立呈现出阶段性特点。
1岁以内的婴儿期,婴儿首先了解自己作为独立的个体,跟其他人是区别开的;
在1-2岁,他们开始体验自身和他人更复杂的情绪,并依据他人语言做出判断;
2-3岁是儿童自我认知发展期,开始以身体特征来定义自己和他人,通过分类了解差异;
而4-5岁,他们开始尝试理解世界,但对复杂概念还缺乏认知能力;
到5-6岁,儿童的心智得到更大发展,这是共情的萌芽,也是发展民族认同感的开始。
Alison Cook强调,国家认同感的发展是由儿童在不同年龄和不同社会影响下对社会世界概念化方式的认知变化所驱动的。在各种社会影响下,人们通过采用
如何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给予支持?
对0-3岁的孩子,始终如一地回应婴儿的需求,是确保他们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的最佳方式之一。帮助他们建立对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是对他们探索世界的积极鼓励。
对4-6岁的孩子,提出开放性“公平话题”,鼓励孩子勇于表达,示范包容心、好奇心以及积极的人际关系,能够帮助孩子加强公共生活的参与感、深入理解多样性,从而达到让孩子学会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以及推而广之到其他人的教育目标。
星河教育总校长叶延武认为,国家认同不是与生俱来的,幼儿阶段是国家认同教育的最好时机。中国文字是我们的智慧结晶,中国语文是我们的存在之家,中国节日是我们的人文观照,中国风俗是我们的文化伦理。这些中国元素深藏国人血脉,绵延世代不绝,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心灵向往和生命追求,学生浸润其中可以永续国家认同的坚定自信与强烈责任,滋养他们立志成为一个精神饱满、人格健全的“中国娃”。
童年生活,隐藏人生的重要线索;
童年表情,决定人生的整场心态;
童年眼光,映射人生的全部气象。
他们看见了什么,就会追寻什么。
“进行有选择、有目的、有理智的文化传递,才能使儿童获得最重要的人类特性。” 幼儿教育必须葆有对民族优秀文化的温情与敬意,才能孕育优秀的民族性格。同时,要帮助他们既能用中国眼光看世界,又能用世界眼光看中国,将自我成长融入祖国发展和人类共同命运。
幼儿的国家认同教育要体现:
儿童立场,突出趣味性;
彰显文化底蕴,突出审美性;
渗透价值引导,突出体验性。
让国家这个政治意念转化为孩子的亲身体验、自然情感和日常生活,把中国根、民族魂植入孩子心灵深处。从儿童中来到儿童中去,从家长中来到家长中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践行国家认同教育的道路上,开好头,起好步,系好人生第一扣,迈好人生第一步。
作者 | 敖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