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考核老师太急功近利,成绩评比层层加码,老师无奈“利用”学生?
来源:顶思公众号 | 作者:Peter | 发布时间: 2022-10-17 | 283 次浏览 | 分享到:

早恋、校园霸凌、厌学、叛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是教师、学校、家庭共同的痛点。家庭花重金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对老师寄予无限期望,然而,老师和学校却迫于升职、加薪、考核、升学率等压力,在成绩和管理方面不停给学生不停加码,急功近利。


01排名评比急功近利,忽视德育


很多学校和家长都会把孩子的成绩放在第一位,还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考试失利、偶尔迟到、忘带作业、桌面没理干净、头发过长等问题,看作大错特错,非把孩子骂得狗血淋头不可。规矩是要养成,但不能以践踏学生尊严为代价。经常性地唠叨、数落、讽刺,硬生生地就把孩子逼成了叛逆、厌学和自暴自弃的样子。


对于上述的行为,有的学校很无奈。校方想要比别的学校更好,获得更多荣誉,受到家长更多青睐,最重要的是看升学率,对学生行为规范抓得紧不紧。所以每次考试后以班为单位的年级排名和每周的行为规范评比,就是提高升学率和行为规范的两个法宝,还把这两项直接关联班主任的奖金,严重的更关联到教师去留。


当班主任这件事在学校非常要紧,当不成班主任,以后的评优、晋升和编制内的评职称就都没指望了。所以不论班主任本身是否认可这套制度,都不得不把这个压力再转移回家长和孩子身上——任何跟学生成绩和行为规范评分表上有关的事务都比孩子的人品和心理健康更重要,因为后者难以整体衡量,也不排名。


平心而论,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学校里对人的衡量标准比较单一,但社会不是,“东边不亮西边亮”,我们更应该抓大放小,弹性管理,将健全学生人格、树立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品格,以及培养群体中公平公正和善意的风气,作为最最重要的事。有了这些,孩子长大后做任何事都不会太糟,相反要是没了这些,就算成绩再好,考上的学校再牛,也可能会变得很可怕。我跟学生们说过,其他问题都不是大问题,但诸如“霸凌”等人品问题,我绝不姑息。只要让我发现,有任何“欺负人”的事情发生,一定从严从重处理。


学生是能够感受出大人看重什么的,当学生发现大人看重的是表面的行为规范,他们往往会嗤之以鼻,敷衍甚至反叛。但当学生明白老师和家长真正看重的是公平公正,惩恶扬善的内核,他们就会敬重并自觉维护。人心都有善恶两面,学校和家长要激发起孩子善的一面。而当一个人可以被任意凌辱时,就会激发起其他人恶的一面,更多地去凌辱他。所以我明确向学生指出“严禁霸凌”是底线。作为学生,不要当弱者;作为秩序维护者的班主任和家长,也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当弱者。当孩子感受到班主任和家长的正直时,他们心中会怀有更多善意的。


02岂能把“抹杀孩子个性”当成任务


最近“海归成海废”、“海归啃老”的话题非常火。不少学生读了外国大学才发现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要找工作时非常迷茫恐慌。除了外部世界变化动荡外,也跟学生一路都是“被安排好”的人生有关。


有家长根据家庭的需要安排孩子,有的学校和老师根据工作的需要安排孩子,而孩子只是跟着走而已。所以当他们要独立面对这个世界时,就会感到不知所措。曾经有一个公办学校的学生处主任说:“我的工作就是抹杀孩子的个性,让他们变得规范、统一。国际部也不例外。”这句话非常揪心,这不是培养人,这是造机器。


所以我们应当让孩子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尽量有更多的自由和自主权,培养孩子做选择和负责任的能力。比如,开学时班主任总是要分发很多东西。有的学校强调统一,于是班主任代劳把所有东西按统一字体、姓名笔画顺序排列等,一切按规范操作完成。这个很美观,但学生就连自己最小的物件都没有决定权。甚至在分配储物柜时,还可能会因位置问题引发不满。所以这样的小事不如让学生自己决定。让学生自己挑选储物柜,谁先在储物柜的名卡写上自己的名字,这个柜子就是谁的。或者按暑假作业的完成度,可以优先选择位置。学生可以主动选择,而不是被动接受,就会做得又快又高兴。


同理,在家也可以引导孩子为自己的事做决定。比如,教孩子通过做家务换得零用钱后,可以自己决定买什么东西,但买了这样,可能就没钱买那样了;买了这样可能有什么好处什么坏处,买那样又会有哪些不同等,如何正确做选择的方法,以及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续的责任也就顺便一起告诉孩子了。但选择的决定权仍然在孩子。不给他们做小决定,他们以后就不敢做大决定,就会把人生推给别人负责,就成为不了自己人生的主人。若以后遇到居心不良的人,被PUA的可能性就大了。


这件事这么重要,但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我们都不太给孩子自由和自主权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这样会不便于我们管理他们。


班主任怕被强调统一规范的学生处主任骂,为了这种小事和之后的任何一件小事得罪领导、影响前途没必要。家长可能觉得,孩子只要关心好学习就行,这样的小事不必操心。也可能觉得还要等孩子决定,还要跟孩子分析、耐心解释,实在麻烦,不如我们决定好了再告诉孩子吧。久而久之,孩子可能都不觉得自己的生活原来还能自主?这样长大的孩子如何有勇气和智慧去面对未来独立的人生呢?


更何况,这样包办,还会养成孩子找借口的习惯。自己的事没做好,那是因为是父母选的,自己的梦想没实现,那是因为学校不让……学校和家庭,相较于不太给第二次机会的社会而言,应该是最允许学生犯错,最宽容包容的地方了。多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就算犯了小错,也可以重来。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敢于涌现思维的火花,才能积累更多的经验,以后更不容易犯错,而就算面对逆境,未来也会有更厚实的自信去面对。


因此,我们给予孩子更多自由和自主时,看似我们要花更多心力去辅佐他们,但一旦养成好习惯后,他们未来就不太需要家长太多操心了。反而是那些从小就被安排好的孩子,可能更令人担忧。


结语


学生不应该成为学校评优的砝码,教师升职的工具,以及家长实现未完成理想的替代品。我们应该从平等待人的角度去尊重他们的想法,在强调不可触碰底线的前提下,鼓励他们做自己。很多时候,老师信任学生后,学生非但更少放纵自己,反而更为他人考虑,更有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家长不再包办或强迫孩子后,孩子可能会让家长看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惊喜。


作者 | Peter

图源 | 网络

编辑 | 敖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