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职业教育师资挣扎求生实录:深困在“同教不同命”的边缘
来源:顶思公众号 | 作者:敖竹梅 | 发布时间: 2022-11-16 | 924 次浏览 | 分享到:

学历门槛有所松动,但教师资格证又成为另一个难点。


许多工作多年的企业职工并不擅长考试,教师资格证短时间内难以获得,此外,普通话等硬性条件也影响其正常入职。因此,尽管政策加持,但招来招去,学校还是招回了应届研究生。


然而,这些应届毕业生大多不具备实操经验,学校只能在其入职后慢慢培养。但知识青年下一线,有心无力。进校之后,教师们教学任务重,课时量多,还要当班主任,没有办法抽出时间去企业锻炼;同时,在编制有限的情况下,教师进企后,班级谁来带,课谁来教是横亘在教学层面的一大问题。


专家观点


1.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倡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办学


中华职教社民委会委员、北京凡华教育研究院院长刘爱萍认为,基于职业院校和企业整体薪资水平的差异,真正高水平的“双师”并不好招。具有行业实践经验的教师严重缺乏,学校的实践教学仍停留在低层次水平。


一些教师持有的资格证书与其所教授的专业不对口,还有一些职业资格证书完全是通过书本学习和考试获取,缺乏实践性,并不代表能力;此外,也有一些教师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低,达不到“双师”要求。


究其原因,一是囿于体制机制,公办院校教师招聘自主权少,限制性条件多,校企双向流动受阻;


二是教师待遇得不到落实,分配上存在“大锅饭”,优秀教师的积极性难以调动;


三是整个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还不高,美誉度不够,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加盟。


如何解决职校师资问题?


刘爱萍认为,一是可以引进特聘教师,作为编制外师资补充,不为所有,但为所用,以兼职方式定期或不定期来学校授课;


二是推行产业学院模式,从企业引进实践型师资,例如企业派遣工程师到学校,承担一部分专业核心课程;


三是大力开展引企入校,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学校开发,企业派出管理人员指导学生开展生产性实训,也可以缓解“双师型”教师不足的矛盾。



2.重视整体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双师结构”“双师课程”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劳汉生认为,从教师个体层面,理论、实践两手硬的复合型“双师”人才广受青睐,职业院校提升“双师”数量和规模,非常必要。但对于学校而言,完善“双师”结构、“双师”课程其实同样重要。


在目前国家政策的鼓励下,高职院校丰富办学层次,从专科突破至本科,甚至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不能只是“重复昨天的故事”,因此,这一举措对职校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要求所有老师都符合高质量、高标准的“双师”并不现实。理论型教师和技能型教师保持合理的结构和数量,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双师”课程、“双师”团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从一位教师将课堂贯彻始终,到两至三位教师各自发挥长处,通力合作,灵活完成这一“双师”课程,“双师”人才缺乏的困境便可以转化为一个结构优化的问题。


此外,学校也越来越看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路径已发生变化,从以学校为主体,依赖“双师”型教师的“校本培养”转为一半在校,一半在企,专注知识可迁移能力的“校企双主体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渐趋完善,办学力量更加多元。


那么,应该如何有效地补充,留住优秀师资?劳汉生认为推动校企“双向流动”、“双岗双薪”是一个重要途径。企业的工程师和学校的教师流动通畅,在企业拿一份工资,在学校拿一份津贴,能够充分实现人才价值,大大提高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作者 | 敖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