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冠声通过德胜原创音乐剧《我们的故事》筹得12万元善款,支持校内慈善活动
除了面向校内组织活动关怀同学,学生们经常自发地组织各类公益义务服务项目。比如:帮助3~6岁自闭症儿童学习生活技能,建立“星愿义工团”,以筹款、做义工等方式帮助服务残疾儿童、自闭症孩童等群体的“Running Bank(奔跑银行)”。每年11月,德胜国际学生还有固定项目——参与爱心服务的“研学之旅”, 他们远赴过贫困地区支教,策划爱心慈善义卖……
无论是学生辅助还是学生关怀体系,学生是主角,但背后也有老师们忙碌的身影。
正在香港大学生物信息专业读书的陈政宇是德胜国际人工智能领域的“小明星”,早在9年级他就已经带领团队斩获了首届中学生人工智能交流大会珠峰奖(全场冠军)。但是在11年级,本来已经在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领域显露天赋的陈政宇决定转投生物信息学领域。一切从0开始,信息技术导师梁锦明及升学指导导师简子惠为陈政宇的选科之路提供了很多支持和鼓励,让他能够坚定自己的选择,并且为之全力以赴进行探索。
同样的,十一年级第二学期时,IBDP地理已经拿到满分(7分)的蒋启瑞,考虑到多年对艺术的热情以及对艺术理论、艺术史的喜爱,决定转科IBDP视觉艺术。虽然杀了个措手不及,但学校决定支持蒋启瑞的选择,为他安排了海外导师线上辅导,帮助他赶上半年的课程;协助他策展,为他提供艺术作品展示的舞台……相比于蒋启瑞在哲学上的深度思考,他在中文科目上却稍有欠缺。在IB中文考试前,语文老师专门在周末带着他去星巴克做额外的辅导。
在采访中,学生们提到老师,说得最多的一个词是,“充满激情的”。作为学校中两大支柱群体,可以说,好老师成就着好学生。那么,好老师又是如何养成的?
2018年,新加坡顶级名校华侨中学校长潘兆荣退休后担任德胜国际的教育理事会学监。潘兆荣博士与德胜国际校长陈庆年同心协力——以“公仆式领袖”模式发展老师、培养老师。
▲陈庆年校长、潘兆荣博士和教师团队
怎么样可以最好地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把主任制度改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制度。
主任制度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制度,比如一位主任管理一个学科的教学团队,管理以教师为中心,可能只会关注该学科团队内部的发展,而导致对其他学科进展的关注不够,在这种制度下,学生只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与IB强调人的发展的教育理念相悖。
在新制度下,学校在每一个学段的学生关爱团队中设置“学生发展领域”,由校长亲自主持,所有学科老师通力合作,关注学生个人发展。在Lead(引导)、Care(关爱)和Inspire(激励)的方针指引下,整个教师团队的重心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更在于学生的道德修养、课外活动、兴趣爱好培养等全方面发展。
管理制度要生效,就要重新制定教师评估体系。新的评估体系,分为学术、非学术、潜能评估等几大板块。学术方面,老师不仅要学识卓越,还要有充足的学科热情,以此来点燃学生们的学术热情;非学术,包含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做了哪些贡献,对教师团队的贡献,对学校的贡献。比如,某教师是否对学生起到导师作用;参加了专业培训后,是否主动分享心得体验给团队成员,促进教师互相提升;有没有思考,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可以对学校的发展起到哪些帮助。
学术和非学术的评估,看的是教师正在做的事情,潜能评估则是观察教师未来能做哪些事,评估范围包括如何做事、如何做人、是否有远见等。根据潜能评估,学校会将教师分为不同级别:协调员、教育咨询、高级咨询、首席咨询及总监。在这个新体系下,教师的薪酬也和多维评估标准相挂钩,极大地提高了老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老师们不再只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共同加入学校的建设,为学生谋福祉。
老师成为公仆式的领袖,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领袖气质,在学校里弥漫着文化传承的气息。老师Catherine透露,学校里有不少老师曾经是德胜国际自己培养的学生,走出去后再回归,他们依旧是“少年”。
结语
教育即影响,这种影响也许是轻微的,也许是剧烈的;也许是显见的,也许是隐性的;也许是短暂的,也许是长久的.....当教育发生时,它便与每个个体如影随形。当下,在全社会讨论什么是好的教育时,德胜或许提供了一个样本:学生和老师都能在教育中享受快乐。这或许也是德胜学校逐渐壮大,稳坐大湾区顶流,成为国际教育界实力黑马的秘密。
活动预告
学无界,思无涯,未来不设限。12月3日,德胜学校(国际)开放日报名通道已开启,关注“顶思”公众号,回复【德胜开放日】,即可报名参与,与师生面对面!
德胜学校(国际)开放日
2022年12月3日
08:30-12:00
▲报名通道
作者 | 顶思
图源 | 由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