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满足社会期望,而奋力表现出色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巨大影响,深陷于这种模式的孩子最终会严重抑郁,并有一种膨胀的自大感。
反观国内,名校学子的心理问题也屡见不鲜。北京大学心理咨询室的副主任徐凯文曾对北大一年级新生做过调研,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40.4%的学生意义感缺失,不知道为什么而活,并有过自杀念头,徐凯文将这样一种现象称为“空心病”,反映的是价值观缺陷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在“育分不育人”的教育氛围下,学生的心理压力无处释放,个人志趣又得不到充分实现和发展,长此以往,名校学子们越聪明,就越绝望。
结语
不管国内清北还是美国藤校,心理问题已成为名校隐忧。千军万马中厮杀过关的赢家们,在爬到学生生涯的顶峰后,开始陷入茫然。如果不具备学习内驱力,缺乏理想和目标,那么,以往在比较中获得的成就感,也容易在如今更为激烈的比较中丧失。而当心理疾病逐渐蔓延时,大学如何能坐视不理,避而不谈?
作者 | 敖竹梅
编辑 | Zo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