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许多学校不设线下课,也不强制留学生来学校报道,因此,大多数留学生选择省下住宿费和生活费,在国内上网课。
梁雯说,一些同学就是一边在家上网课,一边在大厂实习,晚上顶着时差赶直播课,白天应付工作的压力,同时顾两头,效率很低。在聊天中,梁雯发现,由于重心还是放在国内的实习上,这些同学精力不够,濒临挂科,普遍非常焦虑。“这一学年我们有11门课,阅读材料非常多,学业压力其实很重。”梁雯说。然而,宋潇也提到一位同班同学一直在国内的国际学校实习,最终仍然取得最高等级成绩,并正式入职学校的经历。
不像齐茜有四个月的线下课体验,宋潇和梁雯上的全年网课。对此,她们只能找寻途径,积极自救。宋潇加入了徒步、摄影、网球等多个社团,梁雯加入了当地学联,课上提供的机会少,就抓住课下的时间多与当地人交流,提高英语水平。
对于“网课文凭”的种种劣势,梁雯提到了“积极主动”的重要性,“能力”才是成功就业的关键。在她毕业论文的调研中,她惊讶地发现一些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并不太会编程,而目前很多进入互联网高薪行列的人也并非科班出身,他们在网上找教程,刷题,也能迈过低学历和跨专业的障碍。
根据自己之前做的心理学调研和从教后所接触的学生,梁雯发现,现在许多学生都有“文凭依赖”的心理,认为自己有不错的学历,理应匹配到相应档次的工作。事实上,文凭从来都只是块“敲门砖”,在迈过了用人单位所设置的硬性门槛后,能否留下来还是要看软实力。“一个包装出的精英人设很容易被识破。”梁雯说。
回顾自己的申请之路,梁雯认为自己是一个习惯规划的人。与一些考研失败、延缓就业,临时决定出国的人不同,她刚进大学就明确了就业目标,当她发现心理学教师的从业门槛为研究生时,立马决定选择性价比较高的一年制硕士。“早做准备,积累经验才能抓住机会,就业上的受挫并不能全部归咎于网课。”梁雯说。
结语
时值“低迷就业季”,局促的毕业生们惴惴不安地先后涌向就业市场,他们的简历上却不再有丰富的社团经历和亮眼的大厂实习背书,“网课”正作为“掉价”的标签附着在文凭上,接受雇主的另眼审视。对“网课”的敏感折射的是应聘者和用人单位的共同焦虑,焦虑于精英的文凭背后是虚浮的实力。在这场“次生灾害”中,除了自救,别无他法。
作者 | 敖竹梅
编辑 | Zo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