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国际高中“合并潮”汹涌、国际教育回暖强劲,办学者如何突围?
来源:顶思公众号 | 作者:张瑶 | 发布时间: 2023-03-06 | 729 次浏览 | 分享到:


类似这样过去没有做过的,我们不排斥,先去尝试,实在不行再退回来。比如,刚开始,我们实行“House跨年级住宿”,后来发现跨年级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作息不一样,难以调和,而且出现问题会很消耗班主任精力,“House跨年级住宿”就没有再实行。


03 兼顾国际课程与国内课程,重在“语文史地政”


课程是学校的关键。中美教育的学制不一样,德怀特高中是4年(9-12年级),而中国高中是3年(10-12年级),如果要颁发德怀特的文凭,9年级的课程学分如何认定?后来经过商量,中国学生九年级也就是初三的成绩单是受认可的,但必须是正规初中学校毕业。另外,德怀特非常重视艺术教育,因此我们规定学生在十年级必须选修一门艺术课程,学校开设了戏剧、电影、音乐、设计等课程。同时,德怀特对社会实践活动非常重视。因此,七德的学生,无论IB全科、单科或Alevel,在校一定要完成CAS实践。


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要求中外合作办学必须开设一定量的中方课程,但具体开哪些课程没有明确要求。我们开设了语文、政治、历史、地理4门必修课程和众多选修课。为什么确定这4门必修?一来它是人文类课程,外方很难替代;二来这些课程代表着国家价值观、意识形态,这部分教育需要保有。我们的学生完成这4门中方课程,通过上海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就能颁发上海市的高中文凭。


在教学中,中方的国家课程与IB课程不割裂。IB教育本身就非常重视母语教育,它的第一组课程就是母语语言与文学的学习。七德的语文教学就实现了IB中文学习与国家语文课程学习的高度融合。政治、历史、地理这几门课都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在教学中,我们鼓励老师借鉴融入IB教育理念,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评估方法。

▲七德学生在课堂展示

04 国际教育新时期,中外合作办学找准发力点


梳理国际教育发展历程中的几个重要时间点——


2001-2010是第一个十年,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由此开启了跨境教育,国家在2003年颁布了《中外合作办学条例》;


2010-2020是第二个十年,国家和各省市都颁布了《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上海提出“教育国际化”。第二个十年是教育国际化发展最快的时间窗口,包括七德在内的很多国际学校都是在这个时间段内成立。


2013年,上海出台《开展普通高中国际课程试点工作的通知》,对高中国际课程有了第一次规范管理。现在进入第三个十年。


2022年,教育部发布了《涉境外课程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的通知》的文件。“规范管理”的靴子终于落地了,“通知”是在指明高中国际课程规范管理的方向、路径,以及如何做。比如:针对“无证无照、有照无证、有证有照”这几类的情况怎么来做,给了清晰的指导。很多原来开设国际课程的,既没有学校资质也不是培训机构,有些还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国际课程,这些缺乏监管,野蛮生长,现在开始进行纠偏和规范管理。


当下,国际化教育的定位越来越清晰,即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做国家课程,加强国际理解教育的培养;高中多样化发展,但不能破坏国家的教育生态,一个区域允许开设国际课程的学校数量是要有限制的。另外,对质量和规范性进行要求,比如开足语文、历史、地里、政治等课程,学生要参加学业水平考试,以及教材报备、外籍教师管理等;在意识形态这块,对党团组织的规范管理也要明确,加强民办中小学党组织建设等。


国家一直持续推进中小学教育改革,那么国际化学校还有优势吗?事实上,国际教育的优势一直都是先行先试。但就目前来看,国内开设国际课程的高中,整体上大同小异,还没有达到国家想要实现的“多样化、高质量”的目标。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入到新时代,教育也要迎来新发展阶段。


二十大报告中,“高质量”被频繁提及,教育也要高质量发展。作为先行先试者,国家对国际化教育的期待是希望把世界最顶尖的高中、课程、培养方式引入中国,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但要坚持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所以未来中外合作办学会是一个发力点,无论是中外合办大学还是中外合作高中。最终,国际教育要回到关键的落脚点:以我为主、公益导向、高质量、多样化的办学。


采访&作者 | 张瑶

图片 | 由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