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thew提到,博格思对“全外教”师资的贯彻源于学校创始人马振翼先生,他坚信教育从来就不是一件可以图方便的事,坚持纯正的国际化课程是博格思的办学之本。对于博格思学子而言,毕业后赴海外深造,而中外文化差异对于初涉海外的年轻人而言,不适感极其明显。因此,在博格思全外教的校园文化浸润下,学生能够提前适应国外文化环境,为未来的学习生涯铺路。学校创立初期,博格思配备100%纯加州外教;目前外教来源日益丰富,教师大多来自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
不仅如此,Matthew还对学校的“导师制”引以为傲。博格思教师队伍始终将学生放在首位,给予学生自信,以终身学习为宗旨,鼓励他们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在博格思的校园里,Matthew时常能见到牺牲午餐时间为学生修改作文的老师,利用空闲时间为学生辅导课业的老师,他们的共同心愿都是给学生以及时反馈。
Matthew认为,博格思的教师是具备服务型领导特质的一群人,他们能够为学生定制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学习品格。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语言素养的提高都是重中之重。特别是对于将英语当作二外的中国学子而言,高效地学习、贯通中英文思维模式是一大难点。
而在Matthew看来,提高写作水平的最佳方式是实行“学徒模式”。在课堂上,Matthew经常向学生分享自己过往的写作案例,包括文学分析和研究文章。这些文章中常常涉及不同内容、流派、语言风格之间的比较,但学生却常常对所有要素的叠加感到困惑,所以教师需要及时为学生提供建议,指导他们如何形成观点,支持观点,衔接字句和段落。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位逻辑老师坐镇极为重要。
在校园里,不仅有写作工作坊,还有交叉阅读工作坊。教师鼓励学生保持主动,与伙伴协作,向范文借鉴。在“小班制教学”下,学生提交的每篇文章的每个字句Matthew都会仔细阅读、批注,常常在课后约见学生。在讨论中,学生不仅明白了文章写作的技巧,更了解到评价体系的标准。
Matthew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灌输某种僵化的知识模版,而是要与学生对话,在对话中挖掘那些新颖的、有价值的部分,鼓励他们进行批判性思考,将人文主义精神运用到课堂之外的生活。以在人文学科中所锻造的感性认知与活跃头脑,结合现实经验,在不断变化的时代坚定内核,形塑自己从容平和的未来品格。
结语
古往今来,青岛一直是国际化教育的北方重镇。随着当地主管部门对“教育对外开放”的支持,青岛的国际化教育不断升温,在国际化学校建设方面不断突破。坐落于北方国际教育的“新高地”,青岛博格思学校源源不断吸引来优秀外籍教育工作者和优秀学子。作为一所扎根中国,面向世界的纯正美式学校,博格思正在一步步走向国际教育蓬勃发展的全新时代。
作者 | 敖竹梅
图源 | 由学校提供
运营 | 天悦
一校之长:校长人物专访,通过故事、观点挖掘办学历程、理念及学校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