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些学校确实挽救了大批高收入非京籍家庭子女的升学困境。在新的教育形态出现前,非京籍富裕家庭面临着有钱却无学可上的难题。”崔冠怡回忆,个性化、国际化,也更符合这些群体对优质教育的期望。国际学校在当时作为强大的教育新势力,其影响力从媒体广告迅速传导到社会各界,对人们认知的改变一直持续到今天。
从那时开始,大批精英、中产、高知家庭的孩子从公立学校退学奔向国际化学校,同时海量优秀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离开了公立教育体系,加入一支支前沿队伍中。在当时,国际化教育成了优质教育的代名词。在这个阶段成长起来的学校,办学特征明显——实现全人教育和升学结果双管齐下。
比如,2003年,乘着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的东风,深圳国际交流书院成立,经过二十年的发展,该校已经成为“牛剑” “藤校”等海外申请榜单上的“常客”。类似的,上海领科教育是全国最早引进A-Level课程的教育机构,因为优异的升学成绩成了家长心中的“口碑校”。
深圳国际交流学院、领科教育上海校区、领科教育北京校区、领科教育苏州校区、华南师大剑桥中心等如今赫赫有名的学校都与一个名字有关——梁洵安。2003年,为了解决低龄出国问题,任职深圳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的梁洵安,与英国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合作,在全国率先引进IGCSE和A-Level课程,创办深圳国际交流学院。2004年,梁洵安创业办校,先后与华南师大、上海师大、北京师大等高校合作开办国际课程中心,其后又以领科教育的品牌陆续创立了8所学校。2012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给予梁洵安及领科教育颁发“杰出贡献奖”,这也是中国目前获此荣誉的仅有的个人和学校。
2007年,上海国际教育的标杆旗帜民办包玉刚实验学校成立,这一所开创性的国际化学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引领了上海国际教育的发展。作为由包氏家族创办的民办双语学校,其创立之初就明确提出“今日兴学,为明日中国;今日兴教,为明日世界”的办学宗主。积极践行素质教育,在课程教学、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做出了前沿性的探索与实践。把包玉刚学校带上辉煌之路的吴子健校长曾动情地分享:“教育在哪里?就在我们面前充满朝气的学生,他们就像初升的太阳,当每天从东方跃升时给我们带来的是千千万万的朝霞,带来新的惊喜、新的希望、新的成功。”
▲上海包玉刚实验学校校内雕塑
最近十年,国际化学校发展的浪潮依旧奔腾不息,尤其在2015年左右,各地“新秀”崛起,为国际学校发展带来了新一轮生机。
2015年,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下称“常熟UWC”)创立,这是中国内地第一所、全世界第15所UWC。正如其名,UWC是一所世界型的学校,鼓励学生主动交流促进相互理解,互相尊重,承担责任,追求理想,并培养学生解决纠纷和应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能力。
UWC的创始人王嘉鹏的“传奇创业史”在业内有不少人耳熟能详。1993年,年仅12岁的王嘉鹏乘坐飞机时遭遇空难,113名乘客和机组成员,只有40人生还,他是幸存者之一,但是不幸腰椎爆裂骨折并伴双下肢截瘫。偶然机会,他得知挪威UWC正在招收中国学生,通过筛选,他被成功录取,并获得全额奖学金。
在毕业典礼上,拄着双拐、拖着行李箱的王嘉鹏对时任校长说,“我觉得我很幸运,我是第一个在挪威UWC读书的中国内地学生,我想在中国创立一个UWC,可不可以得到你的支持?”这个梦想从确立到最终落地,足足花了15年的时间。2015年9月30日,常熟UWC成为全球第15个校区,并迎来了首届来自54个国家的学生。一年后,就有99个国家的学生来到这里读书。
▲常熟UWC早期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
类似的,北京鼎石在2014年横空出世。一亮相就喊出了“如果注定与众不同,为何选择随波逐流”的招生口号,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鼎石的自我定位。“融汇中西”成了鼎石显著的教育特征——融合三大教育传统的智慧与精粹:中国教育传统、美国寄宿学校教育传统和国际教育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是鼎石的价值观。沉浸式的中英双语课程,塑造学生品德和社区归属感于寄宿生活之内外,在世界背景下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对中国身份的认同是鼎石的培养目标。
鼎石创校校长McKenzie(闵茂康)求学、执教的足迹遍布南非、英国、美国等,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创办一所“世界学校”。这是他坚持了20多年的梦想,最后,这个梦想在中国实现。在被委以重任时,他曾说,“这无疑是我职业生涯里最好的选择之一。这是一个起步于天时、地利、人和的良机。”如今,鼎石学校已经成为北京优质国际学校的代表。
这个时间段,英式美式品牌学校雨后春笋般出现,各地云集。2013-2018年间,美国托马斯、道尔顿、贝赛思等知名品牌逐步进入中国,主要分布在华东和华南地区。2019-2021年,美式英式品牌在中国的发展进入“快车道”。2019年,中国大陆地区新增美式学校8所。截至目前,贝赛思在中国已成立6所学校。
英式品牌中,“哈罗”最早进入中国,并在内地多个城市开枝散叶。2019年,英式品牌开始密集进军中国。比如布莱顿公学、克雷格公学、斐特思公学、坎特伯雷国王学校等品牌纷纷携手中国合作伙伴落地中国。
还有一些发展成熟的外籍学校开始拓展民办双语学校子品牌。比如,2017年和2018年,惠灵顿学校旗下品牌杭州萧山区及上海浦东惠立学校相继建立。同时一些小而美的“创新学校”品牌也在这个阶段创立。比如达罗捷派高中、探月学院等。他们是国际教育领域里的“后浪”,积极实践PBL等创新教育理念,让国际化学校生态变得更加丰富。
然而,在民办教育高歌猛进近30年后,近几年新政密集出台,民办教育发展步入历史拐点,国际化学校的发展也仿佛按下了暂停键。教育部出台《高中阶段国际项目暂行管理办法》后,公立国际部进入转型调整期。随着疫情、中美关系变化、全球经济低迷,美式品牌、英式品牌在中国的发展之路从蜜月期逐渐走人低谷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落锤后,不少计划开设的学校,最终“胎死腹中”;关停潮、更名潮、裁员潮汹涌来袭......
结语
未来,潮水将往何处去?谁还在桥头伫立?我们终将迎来新的历史起点!国际化学校自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不断推动向前,在历史的铺陈中,国际化学校走过了从无到有再到繁荣的发展历程。这是一段改革开放快速推进的时代,也是国际化学校遍地开花的时代。这终将成为历史,也被载入历史。
文章部分内容参考自:各校公开信息及学校回忆录等。
作者 | 张瑶
图片来源 | 学校
运营 | A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