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为“特大城市”苏州国际教育代言,这所30年神校才是“梦开始的地方”!
来源:顶思公众号 | 作者:敖竹梅 | 发布时间: 2023-10-31 | 765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中国的国际教育界,北上广深之外的“第五城”苏州拥有大批敢立潮头的国际化学校。其中,苏州外国语学校与中国国际化教育30年的发展如影随形,一起经历了创世纪、海阔天空、光辉岁月……自1994年至今,苏外这所“元老级”名校在领先性、专业度、特色化方面保持优势,与中国新晋“特大城市”苏州一起风华正茂,为苏州高品质的国际化教育代言。


01 30年,国际教育高地的人才“孵化器”


十月,姑苏城内秋意正浓。费孝通题字的“苏州外国语学校”更添了几分历史的质感。穿过大门,“科学务实,自强不息,追求完美”的校训赫然在目,多国国旗在校园上空轻舞飞扬。


被誉为“苏州市民办教育领头羊”和“全国外语特色学校排头兵”的苏外,是区域内培养多元化、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和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自1994年创立以来,这所老牌名校已经在向“三十而立”的新阶段迈进。


回顾苏州国际化教育的崛起之路,起点还要追溯到1994年创办的苏州国际小学,而这所学校也正是苏外的前身。在苏州这座外向型经济发达,外资聚集,思想开放的城市,苏州国际小学很早就担当起了解决外方人员子女入学的责任,而苏外的办学也因此从一开始就拥有高起点、高质量与高品位。


1998年,苏州国际小学正式更名“苏州外国语学校”,学校增设初中部,实行中小学九年一贯制。2001年,学校改变办学体制,转为民办,增设幼儿园与高中部。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中,苏外开设海外班,陆续引进A-Level、AP等国际课程,开放多语种项目,在国际化办学的路上不断探索发展。


而自2014年苏外泰州校区建立开始,学校就走上了教育集团化办学之路。短短几年,苏外一批校区如雨后春笋,遍布江苏,甚至触达外省。至今,苏外教育集团化办学正式形成近20所分校的教育大格局。其中,苏外作为总校,既是“梦开始的地方”,更是人才“孵化器”,积极辐射、支持集团内的各个校区。


在苏州外国语学校校长刘忠保看来,苏外能够近三十年屹立不倒,源自于苏外对国际化教育的深刻理解与坚守。


刘忠保说,在中国大地上办教育,其根本在于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因此,对于国际化教育,苏外首先明确培养目标,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致力于建设一所最具国际理解力,国际对话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学校,培养根植中国心,通晓国际规则,具有领导素质,掌握一技之长,在国际大潮中勇往直前的领军人物。


同时,作为苏州民办学校的领头羊,苏外致力于培育阳光自信的学生,注重学生全方位的培养,包括爱党爱国,具备国际视野,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学业优秀和特长彰显,坚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育人,引导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的志向。


02 “一个宿舍三个剑桥”,书院制、双轨制两大中心回应“钱学森之问”


在“古今贯通,中西合璧”的教育理念下,苏外在蓬勃的发展中取得了斐然成绩,近几年,更是不断攀登高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升学纪录。在国内路线上,学校中高考成绩出色,一大批学生走进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基本实现985录取率40%,211高校录取率70%,本科率100%的战绩。


而在国际升学方面,继2018、2019年连续斩获英国剑桥录取后,2020年,苏外继续叩响美国藤校大门,两人收获康奈尔大学橄榄枝,2021年更是创造了“一个宿舍三个剑桥”的升学神话。在苏外,数百名学子收到芝加哥大学、加州伯克利、卡耐基梅隆、帝国理工、伦敦政经、伦敦大学学院等世界顶尖名校offer,68%的毕业生被世界排名前30院校录取。连续4年,苏外跻身中国大陆出国留学最强中学Top50排行榜。


对此,刘忠保认为,苏外学子学术与素养的双优发展离不开苏外的“书院制”“双轨制”与“多语种+”的办学特色支撑。


在书院制下,苏外国内实验班与国际升学班双轨并举,充分利用十五年一贯制优势,打通小学、初中、高中,采用多元化办学,在生源、师资的流动上灵活性强,学术支持上贯通性突出,主要涉及到以下多个维度:


一是跨学科研究。在“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下,学科以单一的形式存在。而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各学科需要综合性、系统性打通。学校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提升审美能力,拓展批判性思维。


二是跨学部选修。自幼儿园至高中,苏外各个学部都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与专业教师。学校敢于打破学部壁垒,允许学生跳级,积极尝试学生跨学部选修,各学部课程平等地逐步向学生全面开放。


三是跨学段教研。学部教学向全校开放,学段上承上启下了解更多信息,学部开放掌握更多教育资源成立跨学科、跨学段教研中心,鼓励老师跨学科、跨学部、跨学段进行阶段性教学研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四是跨行业教育。学校成立“学校发展委员会”,充分利用现有的学校、社会、家长资源,创造更丰富的课程,鼓励社会各界人士为学生任教,构建教育与社会的立体交互,使苏外从“没有围墙的学校”走向“超越学校的学校”。


五是跨文化交流。作为一所国际化学校,苏外不断“走出去”,“请进来”,疫情结束后即邀请吉姆·罗杰斯来访。学校与剑桥大学等顶尖学府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教育交流活动,多方资源融合,在中外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与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同时,作为一所外国语学校,苏外的英语优势十分明显,多语种齐头并进。


  • 自2009年起,苏外就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陆续开设德语、西语、法语、日语等课程;

  • 2017年,学校整合多语种教学资源,成立多语种教学中心;

  • 2022年,多语种课程下延至小学学段,从一年级就提供多语种体验。


在“多语种+”的理念下,每年都有多名学生通过日语、德语等小语种参加高考,并拿下市外语单科第一的出色成绩。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科技创新人才?”面对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著名“钱学森之问”,苏外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响应教育部“强基计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强化奥赛中心、强基中心建设。


两大中心由苏外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组成。不仅有国际奥林匹克竞赛金牌获得者团队的全方位支持,更有平均教龄10年以上的国家顶尖教练员伴随同学们一起学习、成长。近几年,苏外学子也在多门学科的奥赛中屡创佳绩,获得国家级、省级等各类奖项,用行动回应“钱学森之问”。


03 培养国际化领军人才,如何示范江苏,领先全国,对话世界?


对于一所国际化学校而言,勇于创新永远是其越走越远的不竭动力。其中,创新化的课程体系是灵魂之一。


对于苏外而言,做一个与时俱进的“弄潮儿”不陌生。在严格落实国家课程要求的基础上,苏外注重本土化与国际化结合,各学部拥有不同特色课程,既对接国家、省、市有关教育新政,同时研制个性化服务,形成四大模块:国家基础课程、国际视野与素养课程、实践与创新课程、全球胜任力课程、菜单式选修课程,给予学生挖掘潜能、绽放才能的大舞台。





苏外开创特色教育先河,在小学和初中首创AC实验项目。


小学AC在国际规定课程的基础上,引入英国ASDAN课程,人工智能课程,借鉴PYP课程,结合小学部兴趣课程及特色活动课程,优化整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人”。






初中AC则在国际基础课程+ASDAN课程+人工智能课程+语言课程+竞赛课程的结构上,增设了人工智能编程课程、STEAM课程、3D建模与打印课程、机器人课程、外教戏剧课程、双语公众演讲及国学课程等。以“全人教育”的要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开拓学生的全球视野。


不断提升国际化教育水平,提升办学品质源自于苏外对为国家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追求与担当。在刘忠保看来,基础教育是人才建设的关键一环,培育“中国心”、“民族魂”,坚守正确的办学和育人方向尤为重要。苏外培养的不是普通的劳动者,而是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是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能够报效祖国,为国家建设贡献聪明才智的中国人才。因此,学生不仅要学好本领,立志成才,更要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建设紧密结合。


云程发轫,行远自迩。成为“示范江苏,领先全国,对话世界”的百年名校是苏外师生奋斗的共同目标。刘忠保认为,苏外已然在江苏地区拥有较高知名度,但在国际化学校竞争激烈的江浙沪,苏外还需要追求“指名度”,成为家长口口相传的专一之选。


在民办学校遍地开花之际,刘忠保认为民办教育容易走入两个误区,一是盲目追求学业质量,内卷当道,无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感;二是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违背“回馈社会”,教育公益性的初心,忽略学生、教师的长期发展。


对苏外而言,一所有品质,有追求的学校始终把“育人”放在第一位。不论在何种类型的民办学校,一定要思考三个问题:学校为谁而办?学校培养怎样的学生?学生将对国家产生何种影响?梳理清楚这三点,与国家教育方针保持一致,民办教育就一定会有更灿烂的春天。


结语


从伍子胥、范仲淹、唐伯虎、顾炎武到现代的叶圣陶、费孝通.......一座姑苏城,千年文脉,书声朗朗。在苏州这一国际教育高地,既有深耕苏州本土的优质国际化学校,也有相继进驻的全球知名品牌。在前浪与后浪的齐头并进中,苏外凭借近三十年的精心耕耘,依旧释放着老牌劲旅的独特魅力。在打造“百年名校”的愿景下,苏外正在不断续写新的传奇。


作者 | 敖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