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已经进入倒计时。在过去的几个月中,顶思以“中国国际学校30年”为主题倾情讲述了众多国际化特色学校的传奇往事,他们或乘风破浪,披荆斩棘,或感人肺腑……行业变迁“三十而已”,青年的迷茫、中年的困境,不同阶段的学校在不同生命周期里勾画着不同的动荡曲线。生机或危机,抑或转机,我们从学校的发展曲线中一一窥探。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
我们在追溯中国国际学校发展时,常把创建于1912年的上海美国学校作为肇始,以此观之,中国国际学校已伴随着中国的近现代化走过了百年征程。
年龄段30+:历史的主角
在顶思最新的《中国国际化特色学校年度报告》中,我们按照建校趋势和政策脉络将这百年发展史分成四个发展阶段,四个发展阶段的增长曲线恰巧对应了生命周期理论的四个周期。而我们之所以要把视线聚焦到近30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30年正好涵盖了中国国际学校发展的四大阶段。也正是在这三十年里,全国29个省市诞生了1200多所国际化学校。
30年星光熠熠,我们循着光的方向,找寻着最亮的星,但也看到了那些明暗闪烁,甚至坠落星河的光芒……
从大的发展阶段来说,1980-1990这个历史阶段尚处于国际化学校的早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建校主力多为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建校城市也多为较早对外开放的东部城市。同时,我们还能清晰看到,在这个阶段中,1993年是个建校大年。
作为行业的先行者,建校超30年的学校们,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为中国国际教育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后来者开辟了本土国际化的发展之路。
我们列举9座城市的15所国际化学校,他们很多至今仍是行业标杆,在各类榜单中名列前茅,并且每年都有不错的世界名校录取成绩。这其中北京顺义国际学校、广州华美英语实验学校、杭州绿城育华学校、上海耀中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以优异的办学成绩获得了顶思颁发的“中国国际学校30年”杰出贡献奖。
年龄段20+:迈向成熟
从大的历史时期来说,创校历史20+年的学校所处的90年代末期同样是行业发展的早期阶段,但增长速度已明显加快,很多二三线城市的国际学校也从无到有,平地起楼。这个时期,几乎每年的新增学校数量都能轻松超过1993那个早期阶段的建校大年,从1994到2003年的十年间,累计有142所学校建成。这其中:苏州外国语学校、广东碧桂园学校、上海平和双语学校、武汉英中高级中学和深圳国际交流书院同样以优异的办学成绩获得了顶思颁发的杰出贡献奖。
年龄段10+:向上生长
自2003年开始,中国国际学校发展进入了第二个历史阶段——探索引入阶段。我们把这个阶段的国际学校发展趋势总结为公立学校国际部为主多元化发展,国际化民办学校稳步发展,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开始品牌化、集团化。成立于这个阶段的学校也已有超过10年的建校史,逐步成长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根据顶思研究数据,在这一轮建校热潮中,诞生了各类型国际化学校366所。十年中的2012年和2013年更是以年增60+所的速度画出了一条陡峭的上升折线。
年龄段5+:年轻的战场
而当时间轴继续右移,进入到近十年,国际化学校的发展曲线则变成了一条抛物线。根据顶思数据,2014-2019年的五年时间里,国际化学校的增量达到了惊人的300所,可谓是行业发展的黄金五年。在这个阶段诞生了很多学校同样成就卓著。
比如诞生于2014年的北京鼎石学校、宁波赫德实验学校、2015年建校的深圳贝赛思国际学校、常熟世界联合书院,2016年建校的上海诺达双语学校、2017年建校的清澜山学校、重庆巴蜀常春藤学校,2018年的上海惠立学校,2019年建校的青浦协和学校等,尽管建校时间上稍晚,但凭借着优秀的办学成绩荣膺顶思颁发的卓越成就奖。
事物发展必然经历起始、成长、高峰和衰落的生命周期,但在高峰消失前,找到第二增长曲线,就能获得持续性增长。
30年的成长史投射到当下,那些诞生于不同阶段,拥有着各自不同经历的城市各有各的成就,但其实也更有各的困难和挑战。在顶思中国国际学校30年获奖学校的分析研究中,我们似乎也窥见了一些让他们“基业长青”的秘密。
首先,经济基础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国际学校的发展。这也决定了一线和强二线城市集中了半数以上的国际学校。因此,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品牌,都会选择把首校建在这些城市。在发展早期,一线城市是首选,到了快速发展阶段,苏州、成都等经济强市也成为了知名教育品牌进入国内市场的首站。
第二,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理念也极为重要。一则坚持植根中国,面向世界,二则坚持高品质办学。所谓植根中国,面向世界,是要求国际学在应奉行“培养国际视野”的教育理念的同时,还需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而高品质办学则和2018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打造高品质学校”的国家主张相一致。要做到高品质,就要满足“格局大、视野宽、品位高、质量优”这四个条件。这其中的“品味高、质量优”则重点落在了教师队伍、管理团队、教学硬件、课程等方面。
第三,结合自身实际和办学环境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运营策略。在顶思每年发布的行业分析报告中,我们对教育品牌和教育集团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大多数品牌或集团会在首校平稳运营后的5年内踏上扩张之路。这种集团化办学在行业发展上升期,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品牌效应、规模效应。在运营方面,坚持一贯制,多元化办学成为了“基业长青”学校们的共同选择。
第四,对于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学校来说,创新是助力其行稳致远的不竭动力。这种创新既体现在模式上,也体现在课程等方面。在国际化学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就涌现了诸如探月、一土等追求创新教育的学校。同时,老牌学校们也积极在课程和教学方法上突破创新,基于国家课程,融合国际课程,打造优质的特色课程。
结语
2023年,中国国际学校30年,一千多所国际化特色学校共同映射出的耀眼光芒,有的璀璨依旧,有的稍显暗淡,有的消失在时光长河里。面向未来,不同年龄段的学校将面临各自的机遇和挑战。找到发展的“第二曲线”必定能在竞争中实现基业长青。
作者 | A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