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打造江浙沪民办小学“顶流”:20年“西湖传说”堪称中西合璧范本!
来源:顶思公众号 | 作者:Zoey | 发布时间: 2024-05-14 | 520 次浏览 | 分享到:


随着“全人教育”理念在国际化学校全面铺开,德育成了学校创新实践的主阵地之一。学校通过“学院制”“黄金法则”,结合本土化实践,将德育融入日常。全校学生跨年级组成四大学院,每一个孩子给自己的学院集分,这个分数主要分布在日常行为习惯中。每一周以年级为单位进行表彰大会,公布上一周情况,进行学院表彰。这个过程可以增强孩子们对学院的荣誉感。


▲学校学院活动及表彰

“学院制”是针对某一长期时间段内的表现“加分”,“黄金法则”则是短期制度。每班都会制定“黄金法则”,包括行为习惯、课堂纪律等方面的规则。每个星期五下午,学校留出20分钟“黄金时间”来做班级派对,为一周都能坚持遵守“黄金法则”的孩子们庆祝。到下一周,黄金时间清零重新开始。派对通常由外教组织,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进行。“这对孩子们很有触动,而且这个活动已经成了学校的‘宝藏’项目。”陈校长笑着说,曾因学校事务较多,考虑将“黄金派对”取消,结果老师们纷纷“谏言”——“不上什么课都行,但黄金派对时间是不能取消的,孩子肯定要来抗议的。”


家校共育也是德育的一部分。但如何“共育”,是很多学校探索的课题。育华小学早在十多年前推行内部“家长杂志”,向家长征集育儿经验分享。每学期一本,从没有间断。校长办公桌上堆了数十本家长杂志,打开其中一本,页面是绿城育华的主打色绿色,有些页面已泛黄。每一期聚焦一个主题,有家长讲述、老师评价,也有同伴视角。陈校长对这一本本“沉甸甸”的杂志如数家珍,“每次拿到新鲜出炉的杂志,我肯定一口气看完,都是来自家长的教育小故事,可读性非常强。”

▲学校家长杂志

04 为教师松绑,少开会、少干杂活,打造“教师支持中心”


一直被誉为“园丁”的教师群体的生存现状在近几年持续受到关注。网络上,老师们自嘲是“表叔”——会议多、表格多、评比多,每天被困在行政工作中,光是填表或者写各种形式上的任务,已经筋疲力竭了。“教师减负”如今成了教育改革重点之一。


而育华小学成了一股“清流”。校长颇为骄傲地说,老师最多一个月开一次会议,老师有学期日历,有哪些重要活动,学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老师们很清楚,并且能够发挥能动性。行政指令发在钉钉群里,老师们自主完成。一些行政事务例如材料填写、接待访客等,通常由中高层管理者“亲力亲为”,基本不让教师做和教育教学不相关的工作,扎实做到为教师“解绑”。


学校还专门设立“教学支持中心”。学校如果有特殊情况的学生,比如在行为、情绪上可能很难自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给课堂带来干扰。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专门请支持中心的老师进班辅助,或对学生单独辅导,从而舒缓老师管理压力。在相互支持、相互包容的学校环境中,中方老师和外教老师队伍一直非常稳定。


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齐心协力推动课程改革。课改项目由“学术委员会”保驾护航,学术委员会由校长领头带领各学科组进行课改研究。负责教学科研的曾水清副校长说,每周,中外方老师要集体备课和讨论,推门听课,公开教学。集体备课是为了确保年级统一性,避免各自为政,扫除年级、学科、班级的不均衡性。教师专业培训发展也已经形成了“周历”。第一周是校内备课组长召集研讨,第二周在西湖区域范围内交流,周三则请外部专家“面授”。专家会根据学校、教师、课程的特点,进行精准培训,因此老师们成长很快。学校通过各类课题、创课比赛、课程撬动,不断推动老师的教学创新。


▲学校教师培训研修

育华小学的教师们在各大专业比赛中不断脱颖而出,连续八届获得“教改之星”比赛杭州市金奖,蝉联三届浙江省教改之星比赛金奖。曾校长说,老师“常态工作优质化、优质工作科研化”,是学校教师队伍发展的秘诀。“老师平时的工作科研化了,日常教学成果稍作整理,就可以变成课题。老师平时将自我修炼和学校的工作结合起来,整个教师队伍教育教学质量自然就提升了。”


结语


“既有国际化视野和教育理念,又有扎扎实实的教学质量和品质”,这是很多家长优先选择绿城育华小学的原因,如今这已成为学校的底色。秉持浙江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绿城育华小学成为杭州早期国际化教育的开拓者,20多年不断推陈出新,从向外学习到自主探索,成果丰厚。面对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放眼未来,学校将继续谱写教育界的“西湖传说”。


作者 | Zoey

图源 | 由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