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是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全新的人格模式,让他们见识到超出个人经验范围的更广阔的世界,打开他们的精神世界。
学校在这一过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学习的环境,更是道德教育的场所。教育的关键在于塑造学生的品格和性格,使他们能够做出独立且自主的判断。在基础教育阶段,知识的学习不仅是经验的拓展,也是精神世界的构建。
然而,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一些误区。一方面,特长和兴趣被过度强调,与共同的人性相比,个性是微不足道的;另一方面,学校教育被定位为消费行业,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西方教育界对此也有许多批评,认为共同人格的塑造比多样性更为重要。
顶思:未来学校形态应该是什么样?对基础教育管理者有什么建议才能打造更好的学校?
刘云杉:首先,每位校长都应该因地制宜,不盲目照搬模式,因为每个学校都有其独特性。其次,校长需要认真观察学生,确保他们在学校中真正有所收获。有一些简单的指标可以用来衡量,比如学生是否快乐、是否有活力、是否眼中有光、心中有爱。如果学生在学校中能够体验到这些,那么他们就会热爱学校,享受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为了实现这一点,教师需要在工作中感到幸福和尊严,他们应该热爱自己的工作,并在教学过程中保持松弛感。这样,他们才能以温和的态度观察和引导学生。
校长的角色是营造一个积极的学校氛围,而不是过分强调各种指标和KPI。如果把KPI传递给老师,老师再把KPI传递给学生,这一层层传递背后一定是层层加码。校长需要关注学校的生态环境,创造一个接受过程、包容不同、允许试错的有机环境。
老师不是绩效指标,是事业共同体。正如费孝通提出一对观念——共生和契恰。前者意味着互相利用,具有一定的工具性;而后者意味着同心同德,彼此成全。教育的本质是成全,是培养学生的独立品格。学生站在学校正中央,那么学校应该是一片沃土,不仅成全学生,也成全教师的职业尊严和教育理想。国际学校因师生比较低,环境相对松弛,有利于打造更好的教育生态。
作者 | Zo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