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深挖国际学校“offer大战”:“校内能搞定一切”可能是最大谎言
来源:顶思公众号 | 作者:麦田 | 发布时间: 2025-02-24 | 268 次浏览 | 分享到:

“升学一条龙”“校内搞定一切”可能是最大谎言?眼下正值海外大学放榜季,无论国际学校还是学生家长,都对学校的升学指导寄予厚望。然而,在某些学校,这个被称为“升学灵魂”的部门却仿佛“孤独星球”般存在:与学校的教学、德育等日常若即若离,却要在学校最关键的时刻高调“临阵救场”。这一反差让我不禁反思:在国际教育竞争激烈的当下,升学指导部门究竟是学校的“中流砥柱”,还是擅长“包装”和“画饼”的“华丽戏班”?


01 招生承诺 vs申请季现实:戏剧化反差


在一些国际学校的招生宣传中,往往能看到令人心动的“全程升学指导”卖点,会有负责招生的老师拍着胸脯向家长保证:“我们提供的服务非常全面,孩子将不必再在外面报各种辅导班!”对初次接触国际教育的家庭而言,这无疑是一针强心剂。谁料,等到真正到了12年级申请季,这些“炫目承诺”往往被现实打脸。


现实1:被动上门求指引


很多家长交了高额学费后,本以为学校方方面面的资源都能大包大揽,可当孩子需要冲刺托福、SAT或A-Level大考时,却发现升学指导办无法提供针对性的长期跟进。要再向外寻找培训机构,又担心被校方“数落”——毕竟当初是校方信誓旦旦说“我们自己就能搞定!”


现实2:教研与升学“两张皮”


不少升学指导中心人员鲜少深入学科组或班主任会议,更别提跟进学生课堂表现。家长如果请教“孩子在课程中具体哪部分薄弱?”或“选课该如何结合大学申请方向?”经常得到模棱两可的回答。而在学校招生广告中,这些问题本应是“升学一条龙”里最基础、最关键的部分。


现实3:临阵抱佛脚“花式包装”


一位学生家长吐槽道:“我一直在等升学指导提供详细规划,盼来盼去没见动静,直到申请季快到截止日期,才发来一份五颜六色的‘活动清单’,结果大多是学校早就办过的公开演讲或短期义工,能否对申请有用都不好说。”更有家长说:“早知如此,我还是得出去找机构。”


02 “某知名国际学校”里的暗流与无奈


我记得曾有家长在“某知名国际学校”真实经历的冲突:入学前,招生老师笃定地表示,“我们这里有强大的升学体系,不需要到外面找机构”。然而到了孩子准备申请的紧要关头,他来到升学指导这里咨询,却只拿到一份“申请策略表”,里面充斥诸如:


1.“参加我们规划的活动和培训,必能让你离世界名校更近一步。”


2.“我们手握海外大学内部动态,录取信息有最权威解读。”


家长起初倍感心安,认为握到了“独家秘笈”。可随着国际升学信息越来越透明,他才发现这些“秘笈”大多不过是各类公开资料的“拼盘”,并没有多少实质性指导。更令家长疑惑的是,这家升学指导老师在日常校园中,几乎从不和学科教师联动,也极少与班主任、年级组深入探讨学生需求。可一到申请季,就“存在感爆棚”,化身“专业又神秘”的“王牌”。


多方视角:各怀心思又无奈


校领导的无奈


国际教育门槛高、信息量大,校领导并非全都熟悉海外高校的录取细节。因而,对升学指导中心既有倚重又怀疑:想对其施加监督,却苦于难以深入了解专业细节,只能在某种程度上默认它的“独立王国”地位。


教学团队的尴尬


IB、A-Level、AP课程对学术严谨度和学生的整体素养要求颇高。任课老师、学科组长希望升学办能及时共享政策和评估建议,以便帮助学生做更系统的学术规划。但若升学办并不主动参与日常教研和课程设计,老师只能单打独斗,难以把“教学—升学”完美衔接。


德育团队一筹莫展


班主任、年级组往往最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综合表现,希望升学办能提供针对学生个体的海外升学策略。但每当问及细节,“要么说是机密,要么说再等会儿通知”,导致德育团队对学生的升学引导时常陷入被动,难以在学生关键时刻及时跟进。


学生与家长的焦虑


国际课程下的学生既要兼顾学业成绩,又要备战语言、标准化考试、文书写作及课外活动,各环节均是“大工程”。升学指导一句“我们很懂海外院校”会给他们带来短暂的心理安慰,但若无法得到实打实的个性化指导,焦虑感只会蔓延。特别是那些被承诺“校内就能搞定”的家庭,后来发现还是得找外面的大型培训机构“急救”,无形中多耗费了时间与金钱。


校外机构的爱恨交织


外部留学服务、培训机构为学生提供各类考试、竞赛、夏校等支持,本是一种补充。可升学办有时对外“大肆批评”,称其“唯利是图”,私下里却照单全收学生由这些机构带来的好成绩、竞赛荣誉和独占录取结果。如此一来,外部机构与升学办之间关系复杂、暧昧不清。有人更是形容:“彼此互相嫌弃,却也在结果上各取所需。”


03 升学指导的自白:我们有多难?


面对家长的各种质疑,升学指导也有一肚子苦水。某国际学校的升学顾问M老师这样感慨:


资源杂而繁

“我们要跟进全球多所院校的录取政策,一年之内美、英、澳、加、港等地区院校的要求数度微调,光是收集、整理就耗费大量精力。”


家校诉求多元

“有些家长追求排名,有些学生更注重专业兴趣,甚至还有家庭希望冲刺奖学金。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兼顾各种需求,难度相当大。”


行政与绩效压力

“学校期望我们在短期内‘出成绩’,打造轰动性的海外录取榜单,家长也想看高大上的Offer海报。可海外申请毕竟是综合性极强的过程,能否最终成功,取决于学生多年来的积累。”


外界对升学办的刻板印象

“很多人觉得我们只会‘包装’,并不了解我们在申请季需要熬夜核对材料、沟通院校的各种细枝末节。一次微小的政策变化或材料失误,都可能影响最终录取。”


换句话说,升学指导中心不总是“独立王国”里安逸的“高位者”,他们也在面对来自家长、学生、学校和外部环境的多重压力。只是,若长期缺乏系统的校内支持与透明机制,这种压力与努力也很难被看到。


在国际化学校里,升学办有时会不自觉地走入“包装”与“神秘化”套路:


把公共资源说成“独家渠道”

许多院校信息其实都能在官网或招生宣讲会上获得,但加上几句“我们与某名校招生官深度合作”,就显得格外高深。


强调高标化分数和活动简历,却忽视内在匹配

国际院校日益关注学生的思维深度、跨文化沟通和真实性。若只专注分数与拼凑活动,可能获得一两次成功,却难以持续。


对外“孤立外部机构”,对内“大力吸收成果”

表面上痛斥外部培训“乱收费”,但当学生因为补习或竞赛培训拿到了好成绩,升学办又将之包装为学校的“辉煌战果”。


如何让升学指导中心从“独立王国”到“综合联动”?我有几点看法——


1.成立“国际升学综合办”

由学校管理层牵头,将学科教学组、德育团队、升学顾问和外部资源专家纳入一个大平台。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打通数据共享,让所有参与者第一时间掌握学生进展与海外政策动态。


2.互为考评:教学、德育与升学办深度融合

升学办需熟悉课程体系与学生实际学术能力,教学团队和德育团队也要懂得基础的海外院校信息及申请流程。通过互相参与、互为考评的机制,降低“各做各的”导致的信息不对称。


3.信息透明:家长与学生共建

在官网、家长会、公开宣讲等渠道,定期发布各院校最新录取政策、学生优秀案例和选校注意事项,让“秘而不宣”变为“有据可查”。家长与学生也更能理性规划,避免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内部秘籍”上。


4.理性对待校外机构

做好外部教育服务的筛选与合作,把优质培训、竞赛、夏校资源纳入学校“可对接清单”,鼓励有需要的学生使用,同时对这些资源的质量进行监督与评估。升学办与机构保持坦诚合作,而非一味“拆台”或“暗度陈仓”。


5.平衡短期业绩和学生长远发展

学校与升学办要看到:海外名校越来越看重学生在长期成长中培养的学术力、创新力与责任感。再亮眼的“Offer海报”也只是过程。唯有把“教学—德育—升学”三位一体的体系构建完善,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


结语


“独立王国”式的升学指导中心并非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