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听了万校长的回答后,我感到其实这就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力量,一种由国际理解力与沟通力,形成的由内向外的中西凝聚力,继而形成中西文化下的国际影响力与领导力,而在当下的国际形势下,具备其特殊的时代价值。
以自身创新为目标探索集团化发展
不同于众多以外籍教师为教育主导的国际学校,平和双语学校的教育以中方双语教师为核心,这背后则是基于学校的教育理念与发展目标。
在万校长的演讲中,他多次提及了创新对学校发展的必要性,他形象地用“盲端侧枝”这个词汇来代表学校应具备自身创新能力,来应对外部变化的环境。他认为教师团队也应不断自我创新,而不应让教学方式固化和一成不变。
当被问及在教师管理方面,平和做了哪些创新的尝试?万校长说:“平和有一个愿望,就是首先,学校应该是一个学术组织。而在教师管理方面,平和所做的与众不同之处,是给与老师足够的信任,支持与尊重,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和而不同。因为教育是良心活,很难很直观地去衡量好的教育对学生创造的终身价值,所以和而不同的教师管理模式,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化,创造力,让知行合一。”
而万校长提到,以“学术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可以参考优秀大学的管理模式,比如有的大学倡导“教授”治校。而平和的高中,则是以教研组长为核心、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充分给与话语权,让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管理相结合,这样创新则能自然生长。
当被问及,平和作为一个上海具有20多年校史的学校,集团化发展能带来的价值是什么的时候,万校长说,在基础教育阶段,民办是公办的一个侧枝,如果民办学校所做的事情跟公办学校一样,是毫无意义的。民办学校理应成为教育改革与教育创新的先锋。而集团化的发展所带来的价值是创新,正所谓不断开发“侧枝”。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挑战也是有的,就是在集团化拓展中,人才是发展的核心,如何找到和培养优秀的人才,是集团化发展需要解决的挑战。
在未来发展的蓝图上,平和双语学校将再扩充1到2个分校,继续坚持“中西融合”的办学特色,辐射输出优质的品牌和管理,塑造世界一流的中国教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