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底美国就是逃不开招生“潜规则”,升学路在何方?
来源:
|
作者:巴山
|
发布时间: 2019-04-23
|
1477 次浏览
|
分享到:
随着FBI踢爆美国最大的招生丑闻,一时间关于美国大学招生制度的讨论甚嚣尘上,这一传统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形成和演变的?对美国的教育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这也意味着即便在没有金钱和校友的影响,无论外力多强大,博学的孩子在好学校里都能展露头角,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是,那些被录取的学生,在学校对外宣传的指标成绩上,的确都很不错,而同样不可忽略的是,这些学生的家里经济条件也都不赖。美国大学管理者就指出,具有校友背景的申请人SAT成绩往往高于平均成绩。
其实这也不奇怪,作为精英大学的毕业生家庭条件自然差不到哪去,孩子凭借着雄厚的家底,上个高级VIP一对一补习班、兴趣班,全球旅行开阔视野什么的更是不在话下,而这样的条件又怎是一般家庭的孩子消费的起的呢? 说到底,录取还是逃不开“校友偏好”。
民主党参议员罗恩·怀登(Ron Wyden)则提出一项计划,旨在通过在儿童入学前或入学时引入一项限制捐款减税的法案来应对“校友偏好”。 捐赠者不应直接从捐赠中获益,这是免税的条件; 尽管大学非常谨慎地表明没有交换条件,但他们对“遗产偏好”的辩护显得苍白无力,正所谓“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 “录取偏好”固然存在种种弊端,但在扶持出身底层社会和少数族裔方面也给出了不小的支持,在美国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巨大的招生丑闻,“传统偏好”自然难辞其咎,但不能否认另外一个巨大的原因,那就是,日防夜防,“家贼”难防。 “外神通内鬼”在哪里都有,如何预防这种现象的发生,还需要完善制度,让整个流程公开化、透明化,并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 然而美国大学要从根本上去除“传统偏好”一时间还无法办到,这毕竟是已经根植于美国社会近百年的传统。但此次事件对于美国高校,甚至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也势必让美国私立藤校痛定思痛,做出反思和变革。
正如《哈佛校报》所表达的观点,尽早结束这样的招生潜规则,从而让校园真正成为一个让人敬佩并觉得更幸福的地方。
反观国内的情形,过去几年,关于特长生造假,花钱买资质等新闻也是屡见不鲜,从而造成了社会不公,于是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来杜绝这一现象,如,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
然后将这些“加分项目”纳入到高校自主招生和综合素质评价录取的改革之中。而进一步引导学生重视个性和特长培养,同时在“新高考”中将加大自主招生和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改革力度。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取消高考奖励性质加分,主要基于两方面考量: 一是治理高考加分造假,推进高考公平。虽然教育部等部门多次对高考加分进行“瘦身”,但“瘦身”后,还是难以杜绝造假。彻底取消高考奖励性质加分也顺应舆论呼声。 二是治理“加分教育”。所谓“加分教育”,指的是一些学生为了获得加分,去上特长培训班打造特长,这让特长加分变得十分功利,也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不过近年来随着自主招生范围的扩大,以及综合素养评价等改革的推进,也有人担心多元化录取标准带来的灰色地带和寻租空间。 完善综合考评机制,打造公正、公平、公开的高等教育录取规则,我们任重而道远,但无疑的是,此次美国招生丑闻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备注:文章图片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