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科技与教育孰轻孰重?AI与教育“极客”道出心声
来源: | 作者:Mina | 发布时间: 2019-12-25 | 713 次浏览 | 分享到:
“教育的本质还是人,科技是手段。”

文 | Mina
编 | Luna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们接收知识的渠道早已不再是单一的课堂。百度、知乎或维基百科等网络信息知识平台也让曾经“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老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多人都说,目前的课堂教学,大部分情况下都在教学生“已知”的内容,课堂的吸引力大不如前。不仅如此,想让教师做到学科知识点的全面覆盖,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学生也无法做到把老师课上的知识一字不落得全盘吸收。每到下课,老师就会被团团围住,解答课上学生理解不了的问题,课间10分钟,反而成为了师生交流最有效的时间段。

正因如此,美国起源的“翻转课堂”,成了时下国内教育领域争先效仿的模式之一。但其背后,还存在着一些争议:在线教学素材制作的专业性,以及教师对这种新颖模式的适应速度,以及从“圣人”到“导师”角色上的转换,一直以来都是挑战。

于是,怎样找到线上与线下教学最佳的匹配模式,以及教师与系统各自的对应价值,成了目前互联网信息时代教育的重点。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请教了本硕博专业为人工智能领域机器人视觉跟踪,又在教育领域有着16年行业经验的智课教育CEO韦晓亮,以他“科技教育代言人”的身份,为我们答疑解惑。

智课教育CEO韦晓亮在RAISE 2019 亚洲国际学校大会上演讲

“教育行业科学的模式必然是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韦晓亮对此深信不疑。

“早在2013年,我和老翟(翟少成,智课教育联合创始人、USKid中美双师学堂事业部总裁)一起创办智课教育的时候,我们就相信这种线上提供可循环复用的且结构化的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和产品,线下提供基于线上的内容和产品的针对性个性化教学服务管理的教学模式难度最大,门槛最高。但这种模式的运营成本最低,且是可以基于一个体系进行标准化复制的。”

理想的科技型教育:各司其职,人干人的事,机器干机器的事

韦晓亮是地道理工科出身,本硕博研究的是机器人视觉跟踪,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专业研究人工智能。在学期间,用业余的时间在知名教育机构做GRE讲师,还编著了相关的工具辅导书。这就为他在今时今日,从事互联网教育,打下了牢固的科学理论根基和实践基础。

韦晓亮把理想的教育模式比作流水线,在一定的体系下,流水线上每个部分各司其职:老师(Teacher)用教学产品(Product),按照个性化的服务标准(Service),在技术与系统(Technology)的加持下,提供最终集标准化及个性化为一体的解决方案(Solution)。

韦晓亮也是这么做的。智课就是在这样的理论模式下,构建了一个线上线下相融合,可以标准化进行复制的“中央厨房”体系: 在云端,汇集全球优秀师资、自主研发的高品质课程内容,被切分成精细化的知识点,形成关联型知识图谱;而基于AI引擎、任务管理和个性化适应的Smart智能教学系统,则既能为拥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提供线上学习方案和内容,又能为有陪伴需求的学生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融合式教学。这就形成了一个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将老师、学生、线上资源和系统有机结合、不断赋能的学习共同体。

智课核心:Smart系统

理工科出身的韦晓亮,在做教育时,也讲究之中的逻辑与效能。“我们是一个有科学教育方法论的企业”,他强调,搞清楚教育环节中哪些可以线上化,哪些只能线下化,才是根本。

关于线上线下资源分配,韦晓亮把教育分为三个动作:“教”、“育”、“辅”。

“教”即为传递信息,这个环节线上化是必然。一方面可以对教学内容做到质量的把控,挑选教学质量最优的教师录制视频,保证教学内容的权威;一方面解决优秀师资稀缺的问题,把优秀教学内容进行复制,让新疆的学生与远在波士顿的学生享受同样的师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公平化。

科技赋能:解放教师生产力,回归“育人”本质,做AI做不了的事

在教育机构做讲师的日子里,韦晓亮是学生们眼中的“小宝老师”。讲台上用尽全力分秒必争的挥斥方遒,讲台下被学生团团围住答疑解惑的场景,是当时教学的常态。这也让他意识到,长期以来的这种教学模式对人的依赖巨大:以教师驱动教学,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时刻“演技在线”,老师的课堂状态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状态;而老师教授的内容,也会因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理念,产生不同的输出结果。如果再加上本身教师的专业度缺乏,教学就会成为教师自编自导的一场表演。

教育不是立竿见影的事,可以用深耕细作去培养人才,也可能因敷衍了事而误人子弟。

“我们多年来在教育上一直强调‘教’,但‘育’一直被我们忽略了。”韦晓亮认为,恰恰是“育”,才是教师真正的意义所在,也是永远不会被AI替代的价值所在。


● 线下教学比线上有几个优势,他们分别是氛围、情感、及人格影响力。这是人工智能根本不具备的东西,至少现在不具备。这也是被服务的学生不认机器只认人的东西。
● 教育很多时候是需要为学生的“辅”的。很多学生学习不好是因为学习缺乏动力,吸收方法不对。教师要辅助的是知识以外的东西。越低龄化的孩子越需要线下的辅助,因为他们相对没有那么强的自控能力,需要老师对他的整个辅导。
● 教育这个“育”很难做到线上化,它包含情感、氛围、以及很多非知识的情感因素。甚至依靠于人与人之间的磁场。你看不到一个人的气场,但是他就传递着非常促进学习效果的东西。我们经常看到很多的孩子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这门课好,你认为他喜欢的只是知识吗?我认为他喜欢的是人,这个人给他传递的东西没有办法完全技术化和量化。这个部分只能在线下。

“以前的教学给老师的支持太少了”。韦晓亮坦言,过去学校基本上都是在直接“使用”老师:依赖于人,又给予不了很好的支持,又担心教师流失。教师每天重复教学,少有提高自身的时间与空间,自身的压力和心态无从调整。

“教师需要一个完善的系统来赋能于他,让他释放情感。”情感得到释放,教学才会有温度。

“只有让经由顶尖师资研发的教学内容,在云端释放它的生产力,线下才有可能让老师更好地去对人加以关注。”韦晓亮不止一次对外提出这样的观点。

只有这样,老师才得以拥有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去鼓励学生找到学习动力,发现学习的乐趣;去培养他们的品德,去影响他们为人处世的态度。其成就感和幸福感也就在于此。

教育需做到闭环,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教育行业与自动控制原理有一个东西是非常相通的,就是必须得有闭环。不能闭环收链的结果,那就是骗人。”工科背景塑造了韦晓亮结果导向的思维模式,也让他做事更加务实,强调逻辑。使教学有规律可循,有章法可依。是韦晓亮创办的智课教育的一大愿景。

Smart系统是智课最核心的所在,这套自主研发,基于深度学习和智适应路径规划等多项领先AI技术的智能教学系统,自智课教育创立以来,6年间不断进行更新迭代。利用系统对学生的行为抓取、学习数据分析、智能管理分配等功能,实现了对学生个性化学习路径的规划,贯穿“学、练、改、测、评”的整套学习闭环,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而成为了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升学习效果不可或缺的助力。

韦晓亮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向不同受众展示了他心目中一个学生理想的学习过程。

学生先按照基于知识图谱所提供的个性化任务清单学习,再根据推荐引擎所提供的练习题进行练习;而后,由后台提供针对客观信息的智能批改,加上线上专家针对思维逻辑等软性技能提供的建议启发,最终由线下老师根据后台生成的反馈报告进行细节指导。

个性化学习之后,线下老师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指导,结合教学反馈再为学生调用系统所匹配知识点对学生进行二次验收,形成新的任务清单。


就这样,整个闭环实现了线上线下相融合,科技赋能于教师,教师借助科技赋能于学生的真正科技型教育模式。

“教育的本质还是人,科技是手段。”韦晓亮对记者说道。“我们不是1对1,也不是在线教育,让科技真正赋能于教学,是我们一直追求的事。”

国际学校赋能计划:让科技教育生根发芽

2018年下半年,智课推出“SmartStudy Inside国际学校赋能计划” 针对国际教育领域输出其“中央厨房”的内容和系统。截止到现在,智课的“中央厨房”已进驻北京35中国际部以及杭州英特外国语学校。

同样是引进,但两所学校却各有不同侧重。北京35中引入智课inside,是基于学校走班选课,教学升级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人一课表,根据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情况,形成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来弥补学校个性化教学方面的不足;而杭州英特外国语学校,则计划把托福、雅思、SAT等国际标化考试纳入日常教学体系,从而满足学生出国留学专业课程学习和语言备考的双向需求。让学生在校内就能够完成语言考试学习,减少了不必要的时间、人力成本。

作为凡事追求尽善尽美的“极客”,韦晓亮一向遵循“严于律己,严以待人”的行事风格。他曾在博客中写道:

我认为除了创业精神,还有一点需要具备,就要对自己做的事情抱有无瑕疵的、无限的热爱与执着:要相信当下所做的事情,其意义要超越事情本身;这件事情能推动它所在行业,以及对应群体的进步和进化。

这是我理解的最务实的情怀。真正的情怀从来不虚无缥缈,它非常务实的流淌在每一个想做成事的人的血液里,体现在行为中且无比坚定的流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