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汇丰启动3.5万裁员计划,后疫情时代,教育发生“变革”...
来源: | 作者:田菁 | 发布时间: 2020-06-22 | 529 次浏览 | 分享到:
文 | 田菁
编 | Luna

最近,路透社报道,由于疫情影响利润下滑,“世界性银行”汇丰银行启动3.5万人的裁员计划,以削减45亿美元的成本,并冻结几乎所有外部招聘。而自去年以来,全球银行业裁员的消息持续不断,疫情更是加剧了这一现象。

此外,普华永道澳洲也被曝裁员,比例占普华永道澳洲所的5%。对此,普华永道澳洲表示“我们希望确保我们的业务强大,能够成功且可持续地发展,并专注于我们的客户及其需求。”

各行各业一边是裁员,一边却迎来了2021秋招。自5月起,已经有不少企业启动提前批了,包括金融、咨询、会计、互联网、房地产等热门行业。

不难发现,因为疫情的影响,今年各企业招聘名额或多或少的在下降,人才的竞争较之以往,更为激烈。应届毕业生不仅要和同届生比赛,还有可能遇上主动跳槽的、大量被裁员工等。

疫情加剧了求职、招聘、裁员的激烈程度,也在更多人的心中留下疑问:未来具体需要怎样的人才呢?但事实上,很多人还不太能说清楚。

刚刚落幕的顶思ISCS2020升学指导峰会,同样在围绕“什么样的人适合出国留学、接受国际教育?什么样的人是国际社会所渴求的?”这一话题,邀请众多嘉宾从不同维度探讨。

在集思学院联合创始人颜盛发表的“科研类项目制学习成为未来国际化教育刚需”主题演讲中,他从学科边界、校园边界、国际学生录取要求三个方向阐述海外名校在国际化人才录取和培养问题的新趋势,让我们的思路更清晰。

海外名校教育与录取的新趋势:
● 数据化背景下的学科边界的“模糊化”
● 教育科技创新使校园边界的“云端化”
● 国际学生录取要求的“软性化”

数据化背景下的学科边界的“模糊化”

2015年,《与大数据同行,学习和教育的未来》一书正式出版,并受到国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该书获得2015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之TOP10图书。

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为大数据领域公认的权威,他在书中指出,小数据时代的教育主要面临两个障碍:

一是优质教育资源分配受到时空的限制;二是获取和分析教育过程中的数据成本巨大。

因此,小数据教育通常表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教育以大规模批量进行;二是难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只能评价学习结果;三是教学方案主要依靠教师的个人经验制定。

然而,在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之下,教育将发生改变。舍恩伯格在书中展望了大数据可能对学习和教育的未来产生的三大核心变化:

● 反馈——能够随时收集学习中的双向反馈数据
● 个性化——学习者将获得真正定制的个性化学习
● 概率预测——可以通过概率预测优化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的确,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发展,为整个社会提供了海量的数据。一方面,影响了各行各业以及行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学科研究的方式。

譬如,在十年前,许多生命科学学科的研究,收集到的样本达到百个千个就已经很充分了,而如今,有了更多数据就能看到之前看不到的信息。

也因此,做一项研究,样本的数量不达到上万个,可靠性就会被质疑。

人才培养出现了新需求,随即衍生出许多新兴交叉性学科学习。而许多新的交叉学科再造的尝试让今天国际化教育的学科边界进一步“模糊化”,以项目化的产出作为学习目标可以将跨学科但又相互联系的知识逻辑连接关系下沉到项目层面,提高学生的跨专业思维和运用能力。

在集思学院创始人颜盛看来,“我们不能改变学校和学科。我们能做的是重新根据实际要求,设计了一系列新的交叉学科,以满足复合型人才的训练。”

演讲中,他举例道,集思学院在做类似项目设计时,遵循着以下几点要求:

● 大数据和复合人才的应用能力
● 自我发现和申请匹配度之间的探索式学习
● 真正的实验室科研项目,不是对标暑校和大学课
● 强调大数据背景下的学科应用和人文与理工学科交叉
● 创建学校、学科、学员和学术应用的学堂式社群

教育科技创新使校园边界的“云端化”

不夸张的说,疫情使得教育变革“一夜速成”。直播授课、小组讨论、在线比赛、“云”毕业典礼等等,全都基于云端化网络教学及教学资源。而随着6月北京疫情的卷土重来,可以预见,“云端化”教育资源将更加开源。

此外,4G、5G等通讯技术以及直播教育技术平台等日渐成熟,为整个教育教学提供了稳定的技术保证,直播教育的实时性将大大提高。例如Zoom是许多国际化学校在线教育的主要平台。

教育科技带来更多的是,碎片化的时间利用和物理距离限制被打破,使学生、老师和教育资源不再受物理校园边界限制完成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成为可能。

譬如,学生不再只能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去到其他名校,参加暑期项目,才能够与全球各地的同伴共同交流学习,而是利用云端方式,可以把周末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利用网络搭建社群。

甚至已经有很多国际学校与海外高校形成项目制合作,使得学生可以与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师生混合搭配,获得到更多优质资源。比如,学生不仅能与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学生交流,还能和剑桥大学人文学科的教师沟通。

国际学生录取要求的“软性化”

不难发现,国际学生整体语言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使得传统的标准化考试的“筛选”功能日益失效。

但当标化成绩到达一定的分数后,标化考试筛选功能的退化,是录取要求软性化的最重要的原因。

正如最近很多美国顶尖高校陆续宣布采用Test-Optional政策,一石激起千层浪,毕竟在疫情初期时,许多高校仍坚持标化成绩为录取的重要衡量标准,而就如今的形势而言,未来国际学生录取要求的“软性化”不可忽视。

例如,由于知识迭代速度的加快和行业产业发展对于相关学科人才能力模型的新要求,一个学生是否具备相应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是否拥有比较成熟的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成为了今天的海外名校录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衡量指标。

而由于疫情,政策变化等不可控因素影响增加,加快建立以学生学习潜力与适应性为本的软性评价标尺体系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那么,面向未来的国际化补充教育在哪里?线上与线下可以融合实现吗?

其实,从众多国际化学校的培养目标就能发现,诸如批判性训练、个性彰显与团队合作、严谨和科学的分析能力、多元文化背景的包容性、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清晰的生涯发展与成长逻辑等核心要素,一直都被强调着。而这正是未来国际化教育的发展方向。

然而,颜盛强调,补充教育不能替代校园教育。受限于当下的种种情况,在线远程教育如何能够在满足基本的学科教育的基础上,更好地融合批判性思维训练、创新性思维等补充性教育,成为焦点。

一个优秀的线上学习项目应该是什么样的?

颜盛分享了集思学院关于线上学习的产品和运营设计的要点,包含:

● 大纲教学和补充教育的有机结合
● 标准化学习课时安排与灵活的项目产出导向
● 学术指导委员会和优质海外授课名师
● 7+X与“四师制”
● 小步快跑与长期成长式提升
● 科学利用多种技术平台与学习型社群建立

演讲最后,颜盛提到,一个年轻的学生从科研化的成果来说,并不能达到多么显赫的成绩,但通过科研化思维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较为清晰的背景提升的逻辑链条,并且在对应的阶段完成应有的背景提升,最后能够形成个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