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高考顶替事件46人被处理!这些国家偷偷靠教育完成阶级分层...
来源: | 作者:Kimberly | 发布时间: 2020-07-01 | 986 次浏览 | 分享到:
“寒门难出贵子”不仅发生在中国,美国、英国亦是如此。现行教育制度加剧了阶层固化,也使贫富差距在短时间内看不到改善的希望。

文 | Kimberly
编 | Jean

这段时间,关于高考舞弊及冒名顶替入学的新闻层出不穷,我们在大跌眼镜的同时,也不免发问,那个曾被“寒门们”视为改变命运方式的高考,终究还是会输给他们可能一辈子都触碰和获取不到的权力与金钱吗?

这实在让我们唏嘘。

甚至,可笑的是,如果不是被顶替者之一陈春秀在高考“落榜”16年后,意外发现了自己被冒名顶替上大学一事,我们根本无法获知仅在山东省一省,就有242个“陈春秀们”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如果不是仝卓在直播中自曝曾通过某些手段将自己的往届生身份改成应届生,我们无法想象那些权利高高在上的人,甚至可以有能力在高考上“动手动脚”。


而在我看来,这类事得以发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动了歪脑筋的人高高在上,他们有能力让那些家庭条件更差、阶级更低的家庭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暗箱操作”,并极有可能逃脱法律制裁。

在舆论的发酵下,昨晚官方通报,该事件已有46名相关人员被调查处理。虽然事件至此告一段落,但那些受害者“被偷掉”乃至“被毁掉”的人生是再也无法重来了。

阶层决定教育,教育“反哺”阶层

“冒名顶替上学”事情被揭发后,媒体人和网友如同仇敌忾般对该事件持续发难,引发了剧烈的讨论。这个事件为何会引发如此大的关注度?因为它打破了人们对于“高考公平”的神圣认知。

对于众多寒门学子,他们手握本就不公平的教育资源,寒窗苦读,企图通过教育、通过高考逃离贫困,改变命运,如果这条通道都被权势者“堵住”,这会是一个怎样让人绝望的社会。

当权者、权贵阶层当然明白,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是防止他们阶层下滑的重要武器。所以,每个人为了获得这把武器,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笔者今天不讨论国内情况,我们把视角放到发达的欧美国家,但有一点笔者要强调的是,在“教育”话题上,全世界是共通的。

去年3月份,美国曝出涉及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乔治城大学在内的八所美国名校的招生丑闻。这是美国司法部起诉过的最大一起高校招生丑闻,总涉案金额高达2500万美元,多达50人被提起刑事诉讼,其中包括招生顾问威廉·辛格等骗局操作人和收取贿赂的9名大学体育教练,另外还有33名通过行贿送孩子进名校的富人家长。

这件轰动全球的丑闻,掀起了美国大面积爆发的对“权利不平等”和特权的抨击和不满。

大家都是挤过千军万马才过了独木桥的,凭什么你就能在高考时作弊,或者找个教练行贿就进高校?

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在网上发了一条讽刺性评论:“原来钱才是真正的平权行动!”这个动态迅速流传开来。

实际上,美国高校的权利不平等早有迹象。

在招生环节,招收亚裔学生的门槛最高,看上去是光彩的事,但从权利平等的角度看不是那么回事。

平权为什么只平其他少数族裔学生,而要对亚裔学生另眼看待?哈佛大学之前就因为涉嫌对亚裔学生招生歧视被人告了。

许多美国高校还有一个公开传统,就是对父母是本校毕业的学生、教职工子弟、捐赠者子女优先录取。

私立高校尤其喜欢结这种“自家人”的圈子。对于国际学生来说,这事没有什么公平可言。

那么美国“穷人家”的孩子呢?

哈佛教授罗伯特·帕特南有一本著名的书籍叫《我们的孩子》。在该书中,他围绕阶级如何影响孩子的一生,对不同地区、相近年龄段的孩子进行了一系列走访研究后得出结论,在阶级固化日益严重的美国,现在的美国孩子,已经很难像几十年前一样靠艰苦努力得到“翻身”的机会了。

他指出: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经济和教育高速发展;收入平等程度较高;邻里和学校内的阶级隔离维持在低水平上;种族间通婚和社会交往的阶级壁垒也可以轻易打破;公民参与度高,社会凝聚力强;出身社会下层的孩子们有着充足的机会去攀登社会经济的上行阶梯。

可到了现在,如果一个孩子成长在经济收入最低的家庭中,那么即便中学成绩好,TA从大学毕业的几率,也要低于生活在高收入家庭但成绩差的同龄人。


究其原因,除了在于富人的孩子们上得起教育质量更好的私立学校之外,也在于他们更有效化地填满了课外时间。这一行为除了意味着他们可以更为全面地发展外,同时从功利的角度而言,这些特长又反过来为他们申请顶尖大学助力。

可这些报班的费用,却是普通阶层所无法承担的。

除了金钱上的捉襟见肘,普通阶层的人脉短缺也是不可避免的弱点。帕特南提到,受教育程度更高的父母,拥有更广的社会关系网;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父母,他们的孩子的社交圈很难超出亲戚与邻居的范围。在诸多社会职业中,较之于高知家长,他们认识多一些的只有“门卫”等社会底层岗位劳动者。

另一本教育经典《不平等的童年》也有相似的记载,当富人家的孩子忙着上各种兴趣班,锻炼自己的沟通、协作能力时,穷人家的孩子在家中看电视、玩游戏、无所事事。

美国教育专家哈罗德·利维指出,在美国常春藤大学,来自全美收入最低四分之一家庭的学生仅占全体学生的3%,而来自收入最高四分之一家庭的学生比例高达72%,其中哈佛大学新生里有46%来自超级富豪家庭。

而拥有最低人均收入的非裔群体,根据美国教育部数据显示,2017 - 2018 年非裔学生高中毕业率为 79%,远低于美国公立高中平均毕业率 85%。

不过,我们需要明确的是,阶层差异多代表着的,绝不仅仅只是家庭收入上的差异。早期的儿童激励、适当的角色榜样、稳定的期望和家庭聚餐,这些都是产生向上流动的成年人所必需的、这些成长氛围对于富有家庭的孩子来说可能“唾手可得”,但对于挣扎于温饱问题的中下阶层的孩子来说是望向其背的。

几年前,BBC拍摄了一部叫《学校互换:阶级差异》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同样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纪录片中,来自公立学校Bemrose贝姆罗兹的三位学生Qasim、Brett和Nazh和来自私立学校Walmister沃斯敏特的Katie、Jon和Xander以及他们的校长分别在各自的学校进行为期一周的交换学习。

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几个显著的对比:

私立学校的孩子们,时间管理能力和综合能力更强。




私立学校可以提供更好的、除了教学内容本身之外的社会资源。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沃斯敏特每周都会有一次高桌晚宴,来自社会的名流受学校之邀在其中进行演讲或是主题分享。而这,无疑会成为学生们日后的人脉来源。


私立学校的孩子较之公立学校的孩子更为自信,而公立学校的孩子则把自己的社会价值看得很低。纪录片中的私校校长在公办学校上课的时候发现,该校的孩子会为自己答对题目而震惊不已。“他们很难相信自己竟然会答对题。”




私立学校的孩子在进入学校前的成绩就已经很优秀。根据公立学校校长称:有些孩子甚至到了毕业都达不到私立学校平均的入学成绩。数据显示,近90%的私立学校提供大学先修课程,而在公办学校,这个数据只有41%。


私立学校的老师往往更有精力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这背后的原因在于,私立学校的师生配比更低。这一点也可以在全国大学入学咨询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College Admission Counseling)的研究数据中得到印证:在一个定型的公办高中,一名升学指导老师负责管理的学生为358名,而私立学校则为323名。此外,私立学校升学指导老师在学生身上花的时间为公办学校升学指导老师的两倍之多。

私立学校的家长更为关注孩子的成长,紧盯学校动态,迫使学校提升教学质量。


私立学校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投入上,程度很高。这点虽然在纪录片中没有被过分渲染,但从不同的调查研究报告中可知,尽管工作很忙,但这些家长积极带孩子参加各类活动,并使其在日后对孩子的未来工作与生活产生帮助。比如,他们会选择音乐课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镇定自若”的能力,会选择体育活动以培养团队协作与领导能力。


而这些,仅仅只是一个实验了两周的纪录片,所记录下的结果。

在《人生七年》,这一跨度56年的纪录片中,对比更为赫然:

出身底层社会的孩子,上的是寄宿学校,根本没有什么梦想可言,有人希望将来当一个驯马师,有的人则希望解决温饱问题。

而中产阶级的男孩的梦想大部分是反对种族歧视、帮助有色人种,或者到哪里上学读书、有个什么职业规划,女孩子则想着长大了嫁人生子。

上层社会的孩子从七岁的时候,家里就已经培养他们阅读《金融报》或者《观察家》了,他们知道自己会上哪个高级中学,然后去牛津或者剑桥上学,最后成为律师或者医生。

最后的结论我们也看到了——“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

精英教育是压倒社会平等的最后一根稻草?

教育,这个看起来美好、无辜的词汇,事实上背后裹挟着权力、地位、经济的诸多博弈,而它对整个社会体系的影响,像难以痊愈的慢性病一样,从短期来看似乎无伤大雅,但它会以隐蔽的形式,在不久的将来形成巨大的杀伤力和破坏力,譬如笔者上文讲述的难以弥合的贫富差、阶级固化。

正是由于看到了教育的的隐形“杀伤力”,这几年大家反复提到的一个词是“教育公平”。无疑,教育公平是促进社会流动性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推动教育公平,是一个社会能够从根本上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措施。而美国现行教育制度加剧贫富人群的分化与隔离,不仅使美国阶层固化现象日趋严重,也使美国的贫富差距在短时间内看不到改善的希望。

如何才能打破这一魔咒?

目前来看,笔者只想到了一个不切实际的建议——废除精英教育,让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实现统一。

但正如《学校互换:阶级差异》中私校校长所说的那样,我们不可能通过废除私立学校的方式,来达到完善教育体制,并为所有孩子提供平等教育机会的目的。




毕竟,即便打破了精英阶层垄断优质教育资源,现有的阶级差距也未必得以缩小。

因为,中产阶级的家庭仍然会想方设法地在教育体系中获得优势,垄断最好的公立学校。

在过去40年的时间里,美国真正实现了收入增长和阶层跨越,跳出父母阶层的只有不到三分之一;

有16%的人,收入和财富比父母在同样年龄时要少,也就是向下坠落,掉到了下一个阶层;

而只有4%的人,从最底层爬到了中上阶层。

所以美国的中上阶层,一方面会竭力自保,维系自己的阶层地位;另一方面,也会有意无意地通过一些制度和手段,封杀其他阶层的人进入自己阶层的机会。

说到底,教育之所以会产生分化,与经济差距和阶级固化脱不开关系。美国若想真正改变教育现状,或许,也该在经济、福利、税收等方面上苦下功夫,减少差距。而这,也是中国该做的。


参考资料:

https://hechingerreport.org/newest-advantage-rich-america-higher-grades/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8193592614598842&wfr=spider&for=pc
http://www.globalview.cn/html/global/info_32094.html
【纪录片】学校互换:阶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