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如何评价学生的成绩是好是不好?这所学校找到了抓手
来源: | 作者:Zoey | 发布时间: 2021-07-21 | 675 次浏览 | 分享到:

学习需要评价,考试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评价手段之一。但现实情况是,唯分数论的考试让学生们感到很沉重,并一度成为影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反作用”力量。这样的困局该如何破?


在近日顶思举办的TIDE2021第三届国际教师发展大会上,海嘉国际双语学校中文校长兼海嘉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伍丹履分享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与评价的改革与探索”经验,展现“看得见的学习”,引人深思。


文 | Zoey

编 | Chris_guo


*以下内容整理自伍丹履在TIDE2021第三届国际教师发展大会上的现场演讲,以第一人称叙述呈现


▲海嘉国际双语学校中文校长兼海嘉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伍丹履


当代社会很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大家认为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考试为什么变成了一个孩子成长反作用的力量?


理论上来说,评估应该成为一个手段,而不是目的;评估应该成为促进学生学习,促进内需力成长非常重要的因素,而现在很多评估方式是反其道而行之。带给我们的问题是:有没有评估方式是可以给学生带来学习动力的?


我们知道21世纪的学生学习并不容易。对他们而言,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数学技能、语文技能,还需要拥有批判性思维、全球胜任力等更高的品质,这些在上个世纪还是很新鲜的名词,但对现在的学生来说,就是他们真实学习的写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把21世纪的核心素养“教授”给学生?


现在,学校的课程丰富多彩,IB、A-level、AP、PBL,以及不同思想设计理念的课程例如概念性教学、PBL、UBD等等。这些课程如何落地?我们常说,要把国家课程和IB课程相融合,当我们在谈某所学校有没有采用国家课程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什么?


我去很多学校,问他们落实的是什么课程标准?因为IB也好,A level,常常制定的是课程目标和宗旨,并没有制定相关的课程标准。对方说是IB课程,但是课程标准是什么?没有。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在落实非常时髦的课程过程中,中间缺了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课程标准的落地。


课程标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中间的抓手。它是涉及各类课程落地的途径和桥梁。以课程标准为基点,展开课程开发和评估。这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基于标准的评估。 


01

为什么教学需要把课程标准融入课堂?


关于课程标准的定义,中外表述略有差异,但是它指向的要求和目标是一致的。


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强调,课程标准是量度教育质量的准绳,包括教学的质量、教育系统的质量、评价的质量等。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课程标准框架》中指出, 课程标准描述的是学生学习所包括的主要领域及大多数学生在每一学习领域能达到的学习结果。它为各个学校课程规划、实施与评价提供了一种参照。


《加拿大安大略共同课程省级标准》里提到,课程标准是为评估学生而设计的一般标准。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给教师、家长和学生提供对期望学生达到的结果的清晰陈述。


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体的课程标准里面,有一些共性内容,它是学习结果的描述,它是对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统一的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是可以测量的,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东西,可以落实在课堂上的;它是老师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的准则。


举个例子,我们来看这篇文章,大家觉得它是几年级的习作?


▲海嘉学生的习作


熟悉国家课程标准的老师一眼就能看出这是哪个年级需要达到的标准。其中有一些核心概念要考察,比如文章中的语言表达怎么样?结构布局得如何?目标主旨表现得如何?通过这一系列的要素来判断,这个孩子有没有达到该年级的课程标准。


所以,老师需要掌握课程标准的定位和方向,而不仅仅是教教材本身。有时候,老师教的是三年级课本中的课文,但是教学标准却停留在二年级,进而削弱了教学质量。什么在影响教学质量?课程材料不是关键,而是通过课程教学材料落实课程标准的能力。材料是手段,课程标准是目的;手段是多元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目的是唯一的。


接下来,我们就要思考,为什么我们的教学没有把课程标准融入到课堂里?


第一,课程标准自身原因,表述过于宽泛,没有适合国家层面的学科表现性标准。

第二,教师习惯于教教材,而不是教课程标准。

第三,课程标准的表述和实际学况脱节。

第四,考试和评估内容的脱节。


02

老师如何使用课程标准?


如何击破上面的问题?我们首先要正确使用课程标准。教学标准的落实如同蔬菜从农场到饭桌的过程,需要对它进行深加工。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我认为深加工要遵循几项原则:


第一,课程标准要展现出表现性标准;

第二,课程标准对教学起到引领性作用;

第三,如果在国际/双语学校,课程标准在中外对比的过程中相互借鉴;

第四,不仅要落实学科课程标准,也要融合21世纪核心技能标准。比如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这些素养都应该融入到学科标准中。


首先,要将课程标准转化为表现性标准。举例来说,《中国国家课程标准》中一二年级语文的写作标准是“孩子要学会写话,要能够关心周围的事物,对表达周围的事物感兴趣”。如何测量一个孩子对周围的事物感兴趣?这种表述过于宽泛,它不是表现型的标准,难以进行评估和测量。


▲美国国家课程标准示例


我们可以看一下美国的国家课程,语文作文标准分得非常细,包含议论文、说明文和叙事文。就拿议论文来说,一年级的要求是,“写表达观点的文章或介绍一个话题,或介绍一本书,可以做到表达一个观点,提供一个证据和结尾”。


二年级的议论文的要求,“评论一个话题或一本图书,陈述一个观点(论点),并提供支持该观点的2-3个论据。在文章结尾提供一个结论或总结性陈述。”


这样来看,标准是不是很具体,可以考察,可以测评了?这给老师提供了非常好的指导方向,随着年级的变化,要求也在升高。这种表现性的标准,比前面提到的抽象标准更容易测量。


第二,要在中外对比中落实标准。对于双语学校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首先,中外课程标准的对比,可以使得课程发展形成整体性和统一性。在海嘉,我们把所有的美国国家标准翻译成中文,让我们的中文老师读,哪一条比较符合学生的情况,可以借鉴使用的。通过这样的借鉴对比,从而让中国国家课程标准可以落地得更加扎实一些。


第三,我们要将课程标准分解成内容、概念和技能,为教师的制定课堂的教学目标指引方向。比如:海嘉的三年级的记叙文课程标准就提到:


“写一些叙述文,能叙述三个或多个完整的事件,包括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用有效的技巧(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和描写手法—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描述性的细节和清晰的事件顺序来叙述真实经历或想象的事件,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并阐明道理。”


怎么把这个标准融入到每个课堂呢?


我们把这个标准拆解成六个小目标:


1.叙述完整的一件事,包括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叙述完整的三件事,包括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有效的技巧:用有效的技巧(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和描写手法——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

4.描述性的细节;

5.清晰的事件顺序;

6.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并阐明道理。


要达到这个课程标准,就要分解成以上6个更加具体而可实施的小目标。这样分解出来的目标有本可依,给到老师非常清晰的引导。这6个目标教学达到了,这一个课程标准就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标从哪里来,就是从这样的课程标准的分解中获取,而不是无目标的凭空想象的,这样确保国家的课程到教师的课堂的实施是一脉形成、紧密联系的。


这是海嘉的老师写的一些教学目标,既有内容目标,也有语言目标。每天老师都要在课堂上习惯性地写出教学目标,这是给老师也是给学生抓中心和重点。


▲以上是海嘉教师每日教学目标书写的实例


03

海嘉经验:基于标准的评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当这些标准制定下来后,我们就可以实施基于标准的评估,实现“标准-目标-教学-评价”的一体性和连贯性。


基于标准的评估,顾名思义,是基于课程标准的一种评估方式。它有利于帮助老师、家长准确地识别学生技能发展的表现,注重学生学习的发展过程,创造积极的评估的文化环境。听起来有些抽象,我举一些例子。


如果一名学生考了73分,你认为他是否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比较两篇作文,看第一篇文章的批改,老师批改以后写了一个“优”,评价“想象力丰富”。第二篇文章的批改是海嘉的丁老师经过培训后,自己制定的评估标准。大家觉得这两篇文章的批改,哪一个更胜一筹呢?显而易见,是第二篇。


为什么?因为第二种评估给到学生非常明确的指引,比如在语言上、组材上、主旨上学生应该达到什么要求,老师写得很清楚。右边的“三二一”,三代表孩子达到或者超过标准,二是接近标准,一是低于标准。


一条条标准提供给学生,他们就知道老师给分数的评价依据是什么。学期结束后,学生拿到的成绩报告单清晰地写着课程标准,家长对学生的每个技能掌握的情况而以获悉,而不仅仅是一个分数。孩子在哪个技能上达到标准或者低于标准一目了然,对于没有达到标准的项目,老师和学生就可以进行有的放矢的练习和改进。


▲海嘉学校成绩单样例


事实上,这种基于标准的评估是对教育学者研究成果的实践。Sadler(2005)指出: “在开始一门课程的时候,学生们应该知道判断他们工作质量的标准。这有一个主要的预期目的,学习者能够在做作品的时候,聪明地、恰当地利用这些评估要求来塑造他们的作品。然而,规定评分依据也具有追溯性,因为所述标准有助于在作出评分判断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为评分提供依据。” 


简单来说,如果只是给孩子分数,那可能会培养他们对失败的恐惧,削弱学生的兴趣。但是如果能给他们一些非常具体的评价,就会提升他的内驱力。


因为这种评估强调在同一标准中,自己跟自己比。当在某一标准中的某一技能上未达到标准的时候,学生可以重新学习,教师可以重测,重测如果达到标准后,它的最终成绩就是达到标准。这样的评估将每个学生的表现与预设标准进行比较,而不是与其他学生的表现进行比较。


有的家长、学生很在意自己孩子的得了99还是98,其实99和98只相差一分,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在评估上,都属于达到标准或者超过标准那一项,没有必要为那一分斤斤计较,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家长要关注的是分数的背后,孩子错题背后反映和对应的知识和能力,帮助学生进行系统提升。


在海嘉,语文和中文数学的学科老师,为学生制定了形成性评估本,每天上课的前几分钟进行形成性测试,采用基于标准的评估,返还给学生和家长,通过这些评估的标准所反映出的结果,让家长及时知道自己孩子的优势和弱项,进行及时的弥补和加强,而非等到大考的时候。


当然,这一切学习成果的落地,来自于我们开发的非常重要的系统——培训系统。我们每周有两到三个小时培训老师。通过海嘉教育研究院,提升每一位老师对基于标准评估的理解。只有老师理解了,才能更好落实在对学生的评价当中。


最后总结一下,基于标准评估有哪些优势呢?


第一,评估与课程标准更紧密地相对应,有助于落实课程标准;

第二,将每个学生的表现与预设标准进行比较,而不是与其他学生的表现进行比较;

第三,使用标准,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更有效的反馈和指导,哪一项好,哪一项不好,非常清晰;

第四,通过共享相同的评分标准,鼓励老师之间的一致性,有助于教师更深入地掌握课程标准,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


结语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但是,国家课程标准无法直接转化为教学资源,需要经过转为表现性标准、中外对比、标准分解等深加工过程,从而实现“标准-目标-教学-评价”的一体性和连贯性,形成评价促进教与学改进的机制,最终提升教师教学实施的品质。


经过实践研究,基于标准的评估的落地是学生学业水平的提升、学生内驱力的发展、课程发展、教师发展的杠杆。这样的工作为我们落实国家课程的“标准引领”,以及我们的标准与世界接轨和超越,奠定了重要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