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双减”落地!校外培训进入强监管时代,严禁资本化运作
来源: | 作者:Lily | 发布时间: 2021-07-25 | 479 次浏览 | 分享到:

新华社7月24日消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双减”意见中,涵盖了对校外培训机构补课,学科类培训机构办学许可证的审批和营利、非营利性问题,学科类培训机构上市、融资,以及校外培训机构的内容监管、收费等一系列问题的具体规范与监管……至此,对校外培训的监管方向进一步明确。


文| Lily

编 | Chris_guo



今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义务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主体功能,强化线上线下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


近三个月以来,各地伴随“双减意见”的教育政策和具体措施密集出台,校外培训机构遭到强力整治,行业经历空前地震。


如今,监管的靴子终于落地。


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通过官媒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事实上,关于“双减”意见的落地,前一天(周五)就在网络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市场反应也极其敏锐。美股教育股盘前大跌,其中好未来跌48%,高途跌41%,一起教育科技、有道跟跌……


此前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指出:


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化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特别是校外培训机构无序发展,“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减轻学生负担,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做到应教尽教,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教育部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开展了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仍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一是规模总量庞大。据统计,目前全国面向中小学生的校外培训机构数量十分巨大,已基本与学校数量持平,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如果任其发展,将形成国家教育体系之外的另一个教育体系,不仅增加学生课外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还会扰乱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二是违法违规情况突出。由于违法违规成本较低,导致无证无照机构屡禁不止,虚假宣传、超前超标、乱收费、与中小学招生入校挂钩等违法违规行为依然存在,机构倒闭、卷款跑路等事件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三是被资本裹挟状况严重。近年来大量资本涌入培训行业,展开“烧钱”大战,广告铺天盖地,对全社会进行“狂轰滥炸”式营销,各种贩卖焦虑式的过度宣传,违背了教育公益属性,破坏了教育正常生态。


针对这些突出问题,《意见》提出:

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全面压减作业总量,降低考试压力。


要鼓励支持学校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依法保障教师权益和待遇。


要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坚持从严治理,对存在不符合资质、管理混乱、借机敛财、虚假宣传、与学校勾连牟利等问题的机构,要严肃查处。


要明确培训机构收费标准,加强预收费监管,严禁随意资本化运作,不能让良心的行业变成逐利的产业。


要完善相关法律,依法管理校外培训机构。


如今,“双减”意见正式发布,意味着校外培训的强力监管要从严执行了。意见显示出国家“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的决心和行动。划重点:


▶ 坚持从严审批机构


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对原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改为审批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对已备案的线上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面排查,并按标准重新办理审批手续。未通过审批的,取消原有备案登记和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ICP)。


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各地要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明确相应主管部门,分类制定标准、严格审批。依法依规严肃查处不具备相应资质条件、未经审批多址开展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


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学科类培训机构资产;外资不得通过兼并收购、受托经营、加盟连锁、利用可变利益实体等方式控股或参股学科类培训机构。已违规的,要进行清理整治。


▶ 规范培训服务行为


建立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制度,制定出台校外培训机构培训材料管理办法。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依法依规坚决查处超范围培训、培训质量良莠不齐、内容低俗违法、盗版侵权等突出问题。


严格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培训机构不得高薪挖抢学校教师;从事学科类培训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教师资格,并将教师资格信息在培训机构场所及网站显著位置公布;不得泄露家长和学生个人信息。


根据市场需求、培训成本等因素确定培训机构收费项目和标准,向社会公示、接受监督。全面使用《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进一步健全常态化排查机制,及时掌握校外培训机构情况及信息,完善“黑白名单”制度。


▶ 强化常态运营监管


严格控制资本过度涌入培训机构,培训机构融资及收费应主要用于培训业务经营,坚决禁止为推销业务以虚构原价、虚假折扣、虚假宣传等方式进行不正当竞争,依法依规坚决查处行业垄断行为。


线上培训要注重保护学生视力,每课时不超过30分钟,课程间隔不少于10分钟,培训结束时间不晚于21点。积极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合理控制学生连续线上培训时间。


线上培训机构不得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


聘请在境内的外籍人员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严禁聘请在境外的外籍人员开展培训活动。


▶ 做好培训广告管控


加强校外培训广告管理,确保主流媒体、新媒体、公共场所、居民区各类广告牌和网络平台等不刊登、不播发校外培训广告。


不得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内开展商业广告活动,不得利用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材、教辅材料、练习册、文具、教具、校服、校车等发布或变相发布广告。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各种夸大培训效果、误导公众教育观念、制造家长焦虑的校外培训违法违规广告行为。


▶ 强化培训收费监管


坚持校外培训公益属性,充分考虑其涉及重大民生的特点,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纳入政府指导价管理,科学合理确定计价办法,明确收费标准,坚决遏制过高收费和过度逐利行为。


通过第三方托管、风险储备金等方式,对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进行风险管控,加强对培训领域贷款的监管,有效预防“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发生。


顶思关注到,一段时间以来,全国一些地方全面叫停或关停中小学学科类校外培训,引起舆论关注,质疑之声也不断。


不可否认,不少校外培训机构确实存在“超纲教超前学、强化应试”等不符合教育逻辑的现象,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和焦虑情绪,危及孩子的生理心理健康。


同时,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价格欺诈、虚假宣传、焦虑营销等不良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影响了社会稳定。


国家采取措施整治校外培训机构,并不意味着校外培训没有市场了。对于培训机构而言,转型发展是必然。政策是导航仪,将引导教育培训行业更多关注全人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有实力的培训机构应抓住机会,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