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上海中小学“自杀”问卷翻车,拿什么拯救青少年致命痛点?
来源: | 作者:多多 | 发布时间: 2021-11-26 | 714 次浏览 | 分享到:

让中小学生做涉“自杀”调查问卷?11月18日,有家长爆料称,上海市长宁区部分学校近日给学生做了一份关于心理健康问题的问卷,但包含40余道“自杀准备”等相关问题,因“诱导性”强而引发家长质疑和投诉。


近期,青少年心理问题酿成的悲剧已经接连发生。据媒体报道,11月15日晚,江苏启东三名女生跳楼。9月份至今,全国共发生60多起坠楼事件。而中国儿童青少年自杀率居世界第一。


文 | 多多

编 | Chris_guo


青少年因心理问题引发的自杀等悲剧行为,再度成为社会敏感“雷区”。


对于近日上海长宁部分中小学展开的涉“自杀”问卷调查,有评论称该做法本身就是“重大心理医疗事故”。


11月19日,长宁区教育局回应,已要求停止调查问卷工作,“系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和我局相关科室对问卷内容审核把关不严,引发学生困惑和家长担忧,对此我局致以诚恳的歉意。”


日前,教育部对全国政协《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进行了答复,其中三项内容引发各界关注:


1.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

2.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3.评估学生心理健康,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达17.5%。教育部的回应也体现出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迫在眉睫。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多种多样,因为心理问题酿成的悲剧如自杀,更是令人痛心。


自杀、抑郁、霸凌悲剧的背后,孩子内心隐藏的诸多痛点中,“同伴关系”最易被忽视。同学之间,校园深处,同伴关系的核心场景,往往是家长和老师的“盲区”。


01

热播影视剧揭同伴关系“谜雾”


当青少年成为主角,同伴关系“盲区”里的故事被影视作品还原,总能引发千万观众共鸣。10月热播的网剧《八角亭迷雾》,去年的网剧《隐秘的角落》,评分均超过9分。前年的电影《少年的你》提名奥斯卡。



悬疑剧《八角亭迷雾》里,主人公是一对性格迥异的双胞胎,姐姐拥有大家眼中的“完美人设”:漂亮,开朗,优秀,懂事。也因此养成自恋且傲慢的性格,长期欺凌妹妹。去昆曲班抢妹妹的角色,在学校里抢妹妹的初恋。妹妹委屈躲进衣柜痛哭时,她雪上加霜,尖酸嘲讽。姐姐在昆曲班高调张扬只为风头压倒妹妹,却也因此遭来杀身之祸。



《隐秘的角落》里,初中生朱朝阳是“孤独的学霸”,在学校没朋友,父母离异。唯有孤儿院外逃筹钱治病的“小兄妹”是他的朋友。他们导演了一出“目击者敲诈凶手”的闹剧,一同陷入深渊。



而电影《少年的你》里,女高中生胡小蝶午休时静静喝完酸奶之后跳楼自杀。校方和班主任全然不知,她长期受尽一个女生帮派的欺凌,被堵在厕所,脸上被糊满厕纸殴打。


影视剧里的故事,反映的正是现实生活。无数血淋淋的事实表明,糟糕的同伴关系,很容易促使青少年产生不良情绪或抵触心理,引发同伴之间的矛盾,甚至酿成自杀/他杀等悲剧。


而原本可以避免的悲剧,其实要从源头抓起。尤其是在校园一角,学校和老师可以充分承担起发现、沟通、干预的角色,及早构筑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防护墙”,帮助孩子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积极地面对社会及群体生活。


02

国际化学校的扫“盲”课


针对日益严峻的青少年心理危机,包括同伴关系难题,多位国际化学校相关领域负责人近日对顶思分享了他们的观点与经验。


博实乐教育集团教研专家、儿童心理治疗顾问邢晋博士认为,随着孩子的成长,同伴关系会变得更复杂。同伴关系中,孩子大致分5类:受欢迎的、被接纳的、被排挤的、被忽视的和受争议的。“我们最担心被孤立的孩子”,这些孩子的社交风险最高。


为此,学校构建了幸福心育课程,设计了一系列以人际和谐、感恩与宽恕为主题的游戏化团体活动,鼓励学生从兴趣和优势出发,自由组建社团,创造更多社交机会,帮助被孤立、被忽视和受争议的孩子建立积极合作的同伴关系。


比如:有个同学性格内向,班主任观察到他属于被忽视的类型,脸上很少有笑容。班主任通过家长访谈了解到孩子喜欢动漫,就鼓励他成立动漫社团,该同学组织了一次动漫活动,迅速吸引到十几位有共同爱好的同学,伙伴多了,他越来越自信。


深圳荟同学校的心理老师、小学学生事务副主任张恬雨认为,前期充分地进行预防式教育,可以避免很多后期干预工作。当我们需要干预时,伤害往往已发生。


在这方面,学校实行导师制,让导师和学生关系非常紧密。除了学科外,老师更关注孩子的情绪、行为和心理需求。学校开设“友谊魔法屋”活动,让孩子在游戏中收获友谊,学会社交。


学校每年还举办“防欺凌月”系列活动。张恬雨老师讲起一个案例,有班级几个同学不太喜欢一个新生,成立了针对这位同学的社交媒体群。老师发现后,马上报告给年级组长和心理老师,大家一起调查,和相关学生进行一对一沟通。最后,孩子们在老师引导下承认行为不当。班会上,老师又和全班强调了这个问题,明确原则,没有暴露孩子的隐私。学生们对老师的处理方式认可,班级氛围迅速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教育部有关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推进,一些省市已经开始着手于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危机分级预警和干预机制,组织中小学校进行相关测评与培训。


10月9日,北京市教委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在做好心理健康测评工作方面,积极借助专业力量和手段,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健全筛查预警机制,及早实施精准干预。指导学校科学运用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结果,推动建立“一生一策”的心理成长档案。对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加强学生心理档案的建设和管理。


据了解,目前北京很多中小学也配备有心理老师,并在相关部门指导下组织青少年心理培训。比如在101中学,每年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节”系列活动。学生们还发起“挑战21天不抱怨”行动。同学们承诺会自我监督完成挑战。挑战者需要在承诺墙上签名,领取一只“不抱怨的手环”戴在手腕上,每当抱怨时就将手环摘下并带到另一只手上。如果手环能够坚持连续21天没有换过手腕,即挑战成功。


对话

探寻治愈青少年心灵的本土化良方


围绕青少年同伴关系引发的问题及悲剧,顶思近日对话了心理学专家、徕希研发团队成员之一牟惊雷。


牟惊雷

徕希心理高级研发经理;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博士生;

大儒心理咨询中心合伙人


顶思:同伴关系题材影视作品火爆,从心理学角度反映出哪些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牟惊雷:这些影视作品都体现了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注。包括几个问题:


第一,校园欺凌。这是社会现象,同时也是很多心理问题的结果,因此有很多种成因,如家庭中形成的扭曲的关系模式等。


第二,同伴关系质量下降。现在孩子之间的联系,尤其在一线城市,关系比上一代人童年时疏远,竞争和内卷明显。我们接待的好多来访者,他们会提到在学校特别孤独,不知道怎样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第三,竞争和内卷。现在更多的同伴关系质量下降,是因为内卷竞争直接引发人际关系的冲突。比如在大学,大家都要争第一,争出国名额。问题综合起来,就会导致现在的孩子内心“原子化”严重。人跟人之间,不再是以前那样,无论初高中还是大学,都有一群朋友,如今很难找到群体。我跟你保持一定距离,不近也不远,没有能力社交,不知道怎么社交,像一个个单个的原子。这种关系模式中,他们一方面孤独,另一方面又太过自我,羞耻感强,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


顶思:同伴关系给青少年带来困惑,背后是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运用科学方法干预?


牟惊雷:我们需要分析的框架,临床心理学有个惯用的视角,从个人、家庭和社会角度分析。其中,社会角度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疫情推动了人和人之间关系变化,更多使用网络,不能出国,学业资源变得紧张。


第二,即使没有疫情,整个社会也是趋于竞争强烈。比较典型的是中产家庭的焦虑。实际上,很多内卷发生在中产家庭或一线城市。父母格外注重孩子教育,对成绩要求特别高,这对伙伴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影响?他们只要求孩子成绩好,不注重友谊、社交技能的培养。家庭教育往往忽视同伴关系。导致孩子不知道如何处理冲突,不会交朋友。


第三,经历过上山下乡、下岗潮的那一代人,受过不少心理创伤,他们跟孩子关系不太好。其中也有一部分人,会把自己没完成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家庭层面,则影响更大,很多是父母本身的问题,比如婚姻关系不好,会给孩子造成影响,毕竟孩子所有的关系方面技能基本是从家里首先获得的,其次是学校。


上述社会、家庭环境的问题会导致孩子的个体心理发展不良,例如社交技能不够、羞耻感太强、过于自我、抗挫折能力不够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运用专业化方法解决问题首先要本土化,因为现在面临的问题跟国外或国内以前的情况不一样,关注重点都是新情况、新话题。其次是体系化干预,要全面了解被干预对象,往往涉及其学校、家庭以及其他因素,信息全面方能实现体系化测评。


对于同伴关系、青少年心理进行体系化测评,除了对于同伴关系本身的测量外,还需要测量师生关系、家庭关系、学业压力、自身心理状况等,这些因素往往都在告诉我们孩子的问题出在哪儿。很多问题都是联合出现的,同伴关系仅仅是一个负面的结果,因此,干预是基于对孩子心理大部分情况的全面了解,这需要运用到专业量表。


顶思:专业量表技术能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怎样的帮助?


牟惊雷:量表是用来测某个心理问题的指标,比如说我心情不好,专业词叫抑郁。怎么判断有没有抑郁症?很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心理量表答题。根据心理研究打定分确定。运用量表,对学生的内心建立起直观模型。像医院化验报告单一样,医生一看就知道大概是什么问题,量表则生成的是心理化验单。比如量表测出孩子被霸凌,就要对孩子进行心理干预,霸凌是心理创伤,这是个体层面的。家庭层面的父母怎样给孩子支持,同样的也是基于量表的测评结果。我们拿化验单告诉孩子和父母以及老师,如何有针对性的解决。


顶思:中国孩子的家庭模式和国外不同,如何保证专业技术本土化?


牟惊雷:徕希的测评量表是完全结合本土现实情况研发的。国外家庭更不存在隔代教育,没有“421家庭”,和中国式家庭的模式、重心、呈现的问题,完全不同。中国孩子的问题,应当使用符合中国孩子特点的量表来测评。


我们在研发徕希测评系统的过程中,经历了与国内学校的科研合作,进行大量的数据反馈。通过与本土孩子的追踪与访谈,我们研发的系统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体系化。徕希设计研发的测评产品具有完整性,它并不建立在对孩子内心某一个方面的了解上,而是对他们的心理状况有一个整体性把握。例如青少年校园霸凌等同伴关系问题的背后,存在着来自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因素。徕希测评量表所挖掘的也不仅是片面的现象,而是背后的深层次因素,协助多方实施更准确、有效的心理健康措施。


二是在测评基础上,徕希的干预非常专业,针对不同层次有多种方法。测评完了需要干预,否则测评毫无意义,我们针对测评的内容开发了诸多心理产品,如咨询服务、培训、课程、配套工具等,这些后续心理服务都能够被用在线上测评、线下干预的一体化系统中。


第三是标准化。中国的精神科医生也好,心理咨询师也好,优秀从业者较少,人才缺口大。遇到同一案例,不同身份者的做法都很依靠个人能力。技术“标准化”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发现校园霸凌,怎么做?每一步做什么,我们把操作手册编出来、提供标准化方案,即便学校没有业务水准过硬的心理老师,校方也能够使用标准化方案来应对。“标准化”针对不同人群,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出现时,班主任、心理老师、家长多方的责任有所区别,最后也会得到不同的措施建议。


实现本土化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在不同城市(既有一二线城市,也有三线城市)、不同学校(包括公立、私立、国际学校)进行大量访谈,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孩子的心灵困惑,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整合、统计,形成数据编入测评系统。研发量表的过程中,我们还会在访谈后进行量表编辑,开展后续访谈和量表修订,并与相关学校进行长久科研合作,确保量表数据能够得到持续的更新和填充,形成量表的最终版本前,我们会经过好几轮的筛选与校正。也正是在这过程中,我们会听取学生、学校、家长的反馈,将量表的表述优化,尽力规避类似上海长宁区中小学心理调查问卷呈现的问题。



除了反映上述青少年同伴关系问题,徕希心理研发的量表还将贯彻多个维度,全方位地挖掘、护航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状态。


徕希测评包含十余个专业量表,包括长期、近期风险量表,青少年学业压力与倦怠量表,青少年空心病量表,青少年网络游戏量表,青少年亲子关系量表……覆盖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的方方面面,协助了解青少年心理问题现象背后的多重因素,从源头做到早发现、早干预,规避危机风险的发生。



面对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我们该如何应对?由顶思主办的“RAISE2021教育创新发展大会”即将于12月17日在苏州登场。届时,徕希心理联合创始人徐凯文教授将结合最新政策,深度剖析青少年抑郁现象的成因及心理问题的评估方法。



RAISE2021大会“早鸟专享票”售至11月30号,让我们一起相约苏州,探讨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理解及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