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海口哈罗要求必须中考?上海8年前就这么做了
来源: | 作者:安欣 | 发布时间: 2021-11-30 | 431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日,来自海口哈罗国际学校的一封公告将国际教育圈推向风口浪尖。关于资质、关于升学,关于家庭未来如何择校成为大家议论的焦点。然而,我们从喧嚣的舆论中,还要理性看待背后的变化与真相……


文 | 安欣

编 | Chris_guo


一石激起千层浪!


11月23日,有家长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了一份来自海口哈罗的通知:“学校接到教育部门通知,学生必须参加并通过中考,才能升学至G10/Y11和高中。如没有通过中考考试,则不能继续在海口哈罗学校就读。”



转瞬之间,业界关于对国际教育的担忧开始涌现,与此同时,已经上了国际教育大船的家长们也开始慌了。“双减波及国际学校,海口哈罗的情况会不会在全国国际学校统一实施?”“交了几十万,还要参加中考,如果失利,被迫分流去读职业高中?”各种捕风捉影的说辞与猜测,让此事变得扑朔迷离。


海口哈罗,作为国内传承英国历史悠久的知名学府之一哈罗公学品牌在中国大陆开办的一所国际学校,在国际教育领域具有典型意义,该邮件发布后的短时间内,各路网络解读纷至沓来,在国际学校领域渲染出极为紧张的气氛。


那么这对于整个国际学校行业而言,到底是不是利空?瞄准国际教育的家庭未来如何择校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01

“双减”波及国际教育?

海口哈罗事件背后看点解读


对于教育行业来说,今年是变数最多的一年。双减政策的出台与落地,可谓雷厉风行,整个行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来说,全新的教育模式与理念快速替换了过去学科为重的发展模式,学科培训彻底宣告结束。


而学科培训全面熄火的另一边,9月1日落地实施的民促法实施条例,也将民办教育的改革推向新的阶段。


而话说回来,无论是“双减”还是民促法实施条例,核心方向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整顿与规范,国际教育与非义务教育阶段鲜有波及,而此次海口哈罗事件之所以备受关注,原因在于业界与家长们无形中将非义务教育、国际教育与双减、民促法实施条例关联在了一起,如何正确看待这一事件,弄清海口哈罗的遭遇与政策要求至关重要。


根据海口哈罗的公告内容,其中有几个关键的信息点,顶思在此从学校端和行业端两个方面分析,便于大家更好地理解与区分。


从学校角度看,海口哈罗(此次事件涉及的是位于海口的哈罗礼德学校)目前没有拿到培训资质,如果后续拿到的办学资质为普通高中,则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升学需要参加中考;如果不参加中考就无法在该校升学就读。所以,学校必须申请到合规办学牌照。


从行业角度看,政策对国际学校的要求是必须具备相关办学资质,目前主要分为培训、普高及职高,而全国很多数量的国际学校目前是通过培训资质来举办高中的,但随着双减与民促法实施条例的进一步实施,培训资质的审批被严格管控(义务教育阶段停止审批),所以海口哈罗的计划是拿到普高资质,这样一来,海口哈罗的学生才能继续在本校就读高中。


对于资质的问题,顶思教育总裁徐康乐女士在接受界面教育采访时做了进一步说明:


在高中阶段,目前国内民办的国际学校主要存在培训机构与普通民办高中两种资质。过去有一部分学校用的是全日制培训资质办学,由于高中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这块儿各地的监管要求不太一样。这样的学校,初中部学生可以选择放弃中考,通过校内选拔直升。但随着“双减”政策与民促法实施条例的出台,对培训机构和民办学校的监管都在收紧。


此外,要求参加中考也是强化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的体现。所以对于海口哈罗礼德这样的学校,首先会加强对其初中部学生参加中考的要求。至于是否能够继续直升本校,还要看各地对普通高中招生方式和标准的具体政策。


资质之外,我们回到问题的核心,国际教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市场,也是教育国际化浪潮中不可逆转的教育需求,因此政策基本不会出现“一刀切”的情况。


对于海口哈罗遇到的情况,可能存在两种考量因素:


一是,在“双减”和民促法实施条例的宏观背景下,办学资质和政策导向不符,那么就会对学校办学产生影响,必然要作出调整、合规办学;


二是,对于中考的要求,或许重点在于能让国内的国际化学校在教育理念和课程设置中能够充实本土化知识储备,同时培养孩子的本土文化根基。民促法实施条例中对教材的规定已经印证了这一点。


02

规范化发展是大趋势

国际学校告别草莽时代


从宏观角度来看,国际学校作为承接国际教育需求的载体,过去一直以来都是整个教育行业的一个分支。随着全球化发展以及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国际教育的需求持续提升,国际教育形态也越来越丰富多样化,并呈现均衡化发展。


据顶思研究数据,尽管受疫情影响,但是2020年国际教育市场规模已达到1305亿元,未来三年有望突破1400亿元。而根据目前掌握的建校动态,十年后中国国际学校数量将有望突破2000所,市场规模将达到2100亿元。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其目标群体有着不可替代性,未来发展基本面持续向上向好。



而国际学校作为国际教育的核心承载体,规范化、精细化无疑是未来发展的基石。政策的持续优化,如资质审批的日趋严格,背后重要的因素无疑也是行业规范化发展的必然走向。


进一步说,过去的一些国际学校,尤其高中阶段的办学是缺少规范的,如在资质上可以申请“培训”牌照;而在新的政策下,国际学校以“普高”“职高”的资质办学,也是规范化发展的开始。换句话说,义务教育阶段之外,国际学校高中阶段有了更加正规的“名分”,那么参与中考成为必要条件。


如果政策进一步收紧,普高与职高资质被作为国际学校未来的必选项,那么过去走擦边球办学的模式将越来越走不通,这对瞄准国际教育的家庭来说,其实也不是坏事,比如在过去,因学校办学资质出问题,学习计划半途踩空的案例不在少数。


从这个角度来看,更严格的监管标准与各项要求是有利于优质的国际学校脱颖而出的。


对此,徐康乐女士表示,现在政策拿起了达摩克利斯之剑,但是不会随便砍的,那些真正注重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服务、有家长买单、让家长满意的学校,不会受到影响。


比如有的国际学校,在疫情期间教学一直做得很好,没有家长去教委投诉、闹退费,这样的学校反而被教委点名表扬,后来申请高中办学许可,很顺利就拿下来了。“所以不管是什么牌照,关键是要用心办学,给家长和学生提供优质教学服务,不踩红线、不给政府添乱。”她道出了本质。


03

参加中考成了噩梦?

未必


海口哈罗事件,对于国际学校来说,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尤其是海南正在成为国际教育创新高地,政策仍然是利好的。


2020年底,海南省发布《海南教育现代化2035》。其中提到,“十四五”时期,海南将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速创建“留学海南”品牌。国际教育也成为其中的重头戏,规划也提到,将引进建设15所左右国际高中、国际幼儿园,引进3所以上境外理工农医类高水平大学和职业院校独立办学。


而海口哈罗作为传承哈罗公学品牌的一所国际学校,自然也会成为海南引进国际教育资源的优质标的之一。


结合这一系列信息,我们再衡量海口哈罗事件的利弊,显然不能一概而论。目前我们能预见的最大的弊端可能会加重学生的压力,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参加中考不是什么坏事,也没那么可怕。对于就读国际学校的学生来说,在后续升学中,有了更多的选择。


事实上,参加中考这件事,上海市教委认定的21所示范性国际课程学校、公立国际班以及K12一贯制学校高中部,早在8年前就已经这么做了,学生要想进入这类学校必须提供中考成绩。


综合来看,此次海口哈罗事件,对于国际教育、国际学校来说,是一个规范化发展的开端;对于学生和家长来说,也没必要过度恐慌和焦虑。至于全国各地的政策如何推进,还需要静观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