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教师因情绪失控而做出过激行为的新闻屡见网端。不少网友看过之后,第一反应便是对教师的行为大肆
文 | Kaylie
编 | 天悦
“你愿意学就学,不愿意学就不学,反正我照样拿工资,你考学考去哪里与我无关!”
“你们能学就学,不能学都滚回家!”
“xxx你上来一下,你的卷子是用脚指头答出来的吗?”
……
以上刺耳的话,摘自网红钟美美的一个点击量超过百万的短视频。这名当年只有13岁的男生,凭借其一系列模仿班主任训斥学生的视频,迅速爆红网络,许多网友调侃他是未来考取戏剧学院的“种子选手”,甚至当年真的有经纪公司向他递上了百万广告合约。
当年,钟美美的蹿红,绝大部分原因归功于他的视频极度贴近学生们的现实生活。他用惟妙惟肖的表演,高度还原了老师在不满学生校园表现时,所做出的谩骂、讥笑、揶揄、不屑和嘲讽。
然而,也有一部分人在看过视频后,发出了反对的声音,他们认为,作为学生钟美美的模仿不仅不尊重自己的班主任,更诋毁了教师的整体形象。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个事实:它来源于现实,与众人的情感相呼应。钟美美的视频备受年轻人欢迎,许多人评价他稳稳地拿捏住了班主任在对学生施以语言暴力时那种冷言冷语的神态和气质。这样的评论,恰恰佐证了教师情绪失控下的语言暴力绝非个案。
一位家长也对顶思讲述了类似经历,她的孩子上小学时就读在一所主打“快乐教育”的创新学校,孩子在四年级时,班主任被学校开除,原因就是这位教师无法控制自己的暴力情绪,在课堂上做出过用教棍砸黑板、摔门而出、用指甲戳破学生脑门等过激行为。
在课堂上,语言暴力是教师发泄情绪的主要途径,但也不乏一些更为易怒的教师,会用体罚学生来解开自己内心的郁结。打开某短视频平台,在搜索引擎中输入“老师”二字,“xx女教师用高跟鞋打小学生”、“xx教师殴打学生被警方控制”、“老师连抽学生8个耳光”等令人揪心的视频标题,跃入屏幕。
不难看出,在现代人普遍被“情绪病”所困扰时,教师群体也没能从中抽离,而当他们的负面情绪无法得以及时疏导时,学生就可能会成为“出气筒”。
“双减”政策出台前,家长对唯分数论的追求近乎疯狂,冲在教学一线的老师无疑背负着多方压力。即使在国际化学校,对优质升学率的追求,也是很多教师的“心魔”。久而久之,那些横亘在大考分数和升学面前的困难,便会一点点摧毁他们心里的防线。
北京王府学校经济学和商学老师傅莹从更专业的角度,为我们分析了目前教师所面临的四个主要压力。
第一个压力,来自于学生的态度。
从性格方面来看,温室成长环境为00后、10后孩子们的性格埋下了桀骜不驯的种子。父母的娇惯、祖父母的千依百顺,都让他们在各自的成长道路上养成了极强的个性。他们有强烈的自我独立意识,人权思想也会时常挂在嘴边。因此,面对老师的批评或者教育,他们会反驳,甚至会用不文明的词汇出言顶撞。从心理素质来讲,00后、10后的孩子一路被爱包围,遇到任何困难,家长会第一时间为他们排除万难,这直接导致了他们没有较强的抗压性,遇到困难更多时候选择逃避,而不是迎难而上。不服管教
第二个压力,是家长对自身的错误定位。
特别是在民办学校中,很多家长将自己看做出钱的“甲方”,认为我付出了高昂的金钱代价,就必须看到符合预期的成绩。但是,家长们没有意识到,学生的成绩与家庭教育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小学阶段,由于尚未涉及深奥的知识内容,学生之间的差距或许并不明显,但是到了初中阶段,层次就逐渐拉开,那些处于中、下游水平的学生的家长便如坐针毡,将矛头对准了老师。知识是日积月累的过程,家长平时对孩子的骄纵,间接导致了孩子从小没有打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知识基础。然而,当家长失去理智时,压力自然而然就转嫁给了老师。
第三个压力,来自于应试模式。
“双减”政策出台后,各地都在紧抓素质教育,在活动课中关注核心素养,这要求教师在教学大纲中做到丰富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然而,最终的考试还是采取纸笔的选拔方式,这令教师很难完全脱离应试框架去制定教学大纲。而且,对于年轻教师来说,他们本身在教学方面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要求他们改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这对他们来说又是一个压力。
第四个压力,是教师的性格。
现在,90后在各行各业都已形成了中坚力量,与00后、10后的孩子们一样,一些90后教师也有着强烈的个性和较低的抗压性。当两个性格刚烈的个体碰撞在一起,摩擦
当我们看过教师发泄情绪的新闻或者视频后,置若罔闻的态度切不可取。因为,作为成年人,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影响学生们的行为;而作为教书育人的“灵魂工程师”,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更有着深远的影响。
校园霸凌的案例日益增多,很多时候,它的祸源是老师的语言暴力。曾经,有一所小学组织学生春游,载客大巴停靠在校园门口,班主任有序地组织学生们排队上车。而有一个班级的一名女学生被同学接连挤去了
虽然,在大巴车事件后,这位老师批评了其他学生这种歧视差等生的行为,但是她并没有进行自我反省,也没有发觉——学生们的做法其实是在模仿老师平日里的行为。若不及时制止,长此以往就会衍变成校园霸凌。尤其是在学生们心智尚未成熟的年龄,他们要么会选择独善其身,成为校园霸凌事件的看客,对身处困境的同学漠不关心;要么选择盲从,在围观中火上浇油,借以来发泄自己的情绪。而他们丝毫不认为这种做法会对其他人造成伤害,因为在他们心中,有着一把错误的 “标尺”。
长期处在语言暴力或体罚下的学生,也很容易产生人格缺陷。当老师选择用暴力去解决问题的时候,伤害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还会削弱他们对理性思维的培养。从过往发生的案例来看,许多以暴制暴、反社会等恶性事件的发生,施暴者往往长期生活在他人的凌辱之下。成年人在孩子面前丧失理智,已经代表了他们本身不具备健全的理性思维,更遑论去引导孩子们进行逻辑思考和思维开发?
而从学业上来看,教师的经常性情绪失控,会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厌学情绪。当学生的负面情绪到达临界点时,教师若再以暴力言行相向,很容易令学生心理失衡,从而对自己的前途自暴自弃。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在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后,许多学校积极响应,制定了包括聘请心理医生在内的一系列办法。然而,学生的心理健康管理固然重要,但是教师的心理健康也不能忽视。
对于如何帮助教师更有效地控制情绪,傅莹老师对顶思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交流是治疗沉郁的一个方法。但是,这个倾诉的对象必须是有经验的人士。在他看来,传统心理学中的减压方式是有效的。这就好比,一个觉得自己身体不舒服的人必须要看医生,因为只有医生的权威意见才能让病人安心,其他人的意见打消不了病人的疑虑。
教师也一样,只有找经验丰富的前辈,他们才能为你提供有效的解决办法,因为你所面临的困境,他们曾经也深陷其中,而现在他们已经成功经验从中走出。或许,他们的意见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至少提供了舒缓情绪的参考。
此外,傅莹认为,年轻人在步入教师这一行业前,可以先去增加一些社会经验。如果一位教师在其他行业里积累和所教学科相关的经验,那么他的教学内容就会更加丰富,既能够贴近实际应用,又能将他在学校中学得的理论知识相结合。而且,去社会走一遭,经历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心态也会变得更加成熟。
当然,在关注教师心理健康这方面,学校的支持必不可少,这需要学校进行前馈管理。
首先,在中小学,傅莹建议各个学校结合自己的特色,制作案例集。比如学生出现了哪些问题,校方当时如何进行处理等。这些案例可以供老师去学习、参考、领悟。有时,一些突发情况下的惊慌失措,都是因为没有前车之鉴,当事人缺乏处理经验所导致,有了可供参考的方法,会在某种程度上为老师进行心理建设,在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下,可以提前作出预判,从而师生双方进行有效的沟通。
其次,在大学期间,师范大学在注重学科知识传授的同时,也需要增加学生的教学经验。特别是对于低龄孩子的教育,老师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塑造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都需要从实践中加以获得。当他们多一些与人相处的经验,便会少一些在冲突中束手无策,甚至情绪失控的情况。
快乐的老师,会教出快乐的学生。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同样至关重要。当恶性事件发生,对教师予以开除的“一刀切”处理方式不是从根源上杜绝教师语言暴力和体罚学生的有效方法,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管理,才是保证校园形成良好教学氛围的第一要务。
* 图源/网络
今日互动
您认为学校如何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