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事情”“不主动、不积极”“游手好闲”,这样一个老师眼中的“熊孩子”,五年之后,作为学生领袖,站在全校舞台上侃侃而谈,成长为一名有担当、有领导力、熠熠闪光的少年。什么样的教育促成了他180度的大转变?
文 | Monica
编 | 天悦
“你,成为你想要的人了吗?”
回想起入读广东顺德德胜学校国际部(以下简称“德胜国际”)前的时光, Venus同学这样反问自己。答案显然是,没有!Venus在国内赛道上疲惫不堪,令老师、家人也头疼不已——不好好学习、成绩亮红灯、做事敷衍了事、甚至违反学校纪律……自己简直就是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
而仅仅一年后,Venus当上了班长,成绩也在班级中名列前茅,还加入了学生会、摄影社……四年后,就读高二的Venus,成为了学校的家族领袖、德胜文化中心宣传大使。在德胜国际,领袖的责任也让Venus背上了“偶像包袱”。身为领袖和学生榜样的他,不仅纪律表现不能再有差错,学术成绩也不能落下。在领袖体系的鞭策下,他的学习成绩也渐入佳境,学习成绩从“亮红灯”到一片A,近期还在组队参加BPA商业全能挑战赛(“美国三大商赛”之一)和《哈佛国际品评论》学术写作挑战赛。
五年间,Venus从一个学习习惯差、不遵守纪律的小男孩,成为如今站在全校舞台上侃侃而谈、熠熠闪光的少年。这样的成长蜕变,不仅仅发生在Venus一人身上。
更多的学子开始收获成长的喜悦。今年4月,德胜学校(国际)2022届毕业生迎来了丰收的喜报——每位毕业生平均收到4份以上的offer,且92%的毕业生已经优先踏入世界Top名校的录取门槛。
其中,除了世界百强名校陆续发来录取通知书外,不少顶级名校如南加州大学、北卡罗莱纳州大学-教堂山、纽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也向德胜国际12年级学生们抛来了橄榄枝。
德胜学校捷报频传,是什么造就了一个个学子的圆梦之路?从德胜国际独到的培养模式中,我们能窥见一二。
初次和Venus同学交谈,我们发现他逻辑清晰,思维缜密,颇有学生领袖范儿。
2021年暑期,Venus作为德胜国际韩木家族的副家族长(现已是家族队长),接到一个任务——筹划学校一年一度的新生训练营活动。自接到任务那一刻起,Venus就在思考:如何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如何让每名同学都能参与其中?
为此,Venus翻阅学校建筑的历史资料,带领同学们参观校园,分享学校建筑的历史与故事。简单的一段路程,同学们听得有滋有味。参观过程中,Venus还特别增设多人多方位拔河的游戏,给每个同学参与的机会。
Venus说,这不仅仅是一次向新生们展示校园文化的活动,也希望能向同学们传达“学生也可以筹备校园活动”的信心。
在德胜国际,培养学生的领导力是核心教育理念之一。学校一直采用“公仆型领袖”的培养模型,并创立了一系列的学生领袖培养平台,包括学生领袖会、House体系、CCA领袖等,这些为学生参与管理学校事务并独立自主开展工作提供了多个渠道。
更有意思的是,学校鼓励学生打破年级、班级界限,组成不同的“家族”——有岳飞、穆桂英、韩信、木兰四大家族体系,分别代表“忠、义、仁、孝”。从入学之日起,学生可自愿加入其中一个家族联盟,并进行一系列家族团建活动。
Venus就是韩信和木兰两大家族的领袖。
从小范围地召集同学参加校运会活动以及才艺表演,到后来成为组织并召开新生训练营的中心学生领袖,Venus表示自己的个人品德修养和处事能力都同步得到了提升,“从加入学校的家族理事成员开始,肩上就自然地多了一份责任感,这也使得我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多方面去领导学校的‘家族’发展,同时也为学校培养下一代领袖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Venus补充说,从一个简单的任务执行者,到能够站在校园角度和学生角度思考“如何最大化地实现师生共赢”,自己在培养“全局思维”上实现了质的跨越。
“同理心”是Venus身上另一个闪光的特质。
在新生训练营中,有一则小插曲。一位刚入校的七年级新生,因同寝室的学长们都暂未开学而落单。Venus担心这位新同学不适应新环境,抱着被子和该同学同住了一晚。
“第一次离开家庭就独自一人住宿舍,难免容易有些孤独的情绪。当天晚上我和他分享了一些学校的趣事,希望他对学校也能慢慢有归属感。”Venus回忆道。
在Venus身上,可以窥探出德胜国际对学生同理心培养的重视。
作为一个老牌的IB大校,德胜国际陈庆年校长表示,德胜国际一直贯彻着IB的育人理念——希望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追求卓越,同时具备同理心,能够成为服务社会的终身学习者,这也是学校的办学使命。
在德胜国际,学生们经常自发地组织各类公益义务服务项目。比如:帮助3~6岁自闭症儿童学习生活技能,建立“星愿义工团”,以筹款、做义工等方式帮助服务残疾儿童、自闭症孩童等群体的“Running Bank(奔跑银行)”。
每年11月,德胜国际学生还有固定项目——参与爱心服务的“研学之旅”, 他们远赴过湛江研学,策划爱心慈善义卖,并对当地学生进行支教活动……
▲德胜国际学生参与爱心服务研学之旅
起初,Venus并不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如前文所述,学习不主动、不积极,还曾违反学校纪律……
“在小学阶段,我的学习成绩是十分薄弱的。”Venus坦言。当时独立特性的他很难被理解,之前的学习模式也很难让他提起学习的兴趣。但是在德胜国际读初中后,成绩有了飞速的提升。
“这里每位老师都十分热情,他们尽可能地将课堂变得有趣。这也使得同学们学习态度非常积极。”Venus透露,除此以外,“跨学科课程”也是提升成绩的秘诀。
回顾德胜国际在课程和学术上的的发展,不难发现这所学校频频创下“德胜”速度:
自2011年德胜国际成立以来,学校两年内获得剑桥国际考评(CAIE)和国际文凭组织(IBO)认证。2017年IBDP首考告捷。2018年IBDP平均分位居广东省第二、全国第十四。2019年跃升到了IB均分广东第一、全国第八。2021年,在受疫情影响、升学趋势放缓的情况下,该校IB平均分冲到了40分,其中一枚同学满分45分。
这些喜人成果,离不开校内教研及创新课程探索的教研文化。教研及联合备课是德胜国际的常态,也是学校保持教学创新生命力源源不断发展的原动力。
德胜国际国家课程学术总监、中文系主任叶仕骞老师,曾在去年顶思主办的RAISE2021教育创新发展大会上分享了一节跨学科课堂。叶老师以“外来务工”问题为主题,将中文语言与历史、地理学科进行融合,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共同探讨外来务工人群状态。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进行跨学科合作教学,反映全球性问题,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考能力。
跨学科教学,是德胜国际的常规教学方式之一。还有许许多多的跨学科课堂,包括小说《霸王别姬》与中国戏剧的“互文性”主题结合,文学与视觉艺术的跨学合作……这些都是不同科目老师数次教研讨论的成果,也颇受学生们的喜爱。
合作不仅在老师们之间进行,苏格拉底讨论法、
而德胜国际的合作式学习,早已跨越了国界。德胜学校是新加坡华侨中学的战略联盟学校,两校从2009年开始,就多次开展学子交流活动,包括“浸濡活动”、研学活动等。受疫情影响,新加坡学生无法来到中国。德胜国际的学生们便利用社交平台,带着无法亲身前来的新加坡同龄人开展了一场游历大湾区的虚拟网络之旅。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思维的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使得孩子们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也同步得到了锻炼。
德胜学校国际部校长陈庆年表示:“学习知识,提升自己,发展潜能,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我们希望所有德胜国际的学生快乐学习,享受其中。”
Venus身上的title不仅有“家族领袖”,还身兼“媒体社社长”,负责学校短视频平台的管理和发布。
说起为什么会加入媒体社,与Venus合作较多的Catherine老师悄悄向我们透露,最开始是Venus在校园违反规定用手机拍摄的时候被扣了纪律分(学校规定手机只能用于学习)。
在德胜国际,被扣了纪律分的同学都要接受“爱的教育”,学生们需要“主动”为产生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而Venus当时也需要反思怎么样更好地在校内发展他的爱好。他思考再三,决定开展校园短视频项目,推动校园文化发展。老师们看了他拍摄的视频成品后,发现Venus在视频编排和剪辑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于是一拍即合, Venus 与另外几位同学一起创办了CCA(课外辅助课程)的Media Cube媒体社。
“每次聊起视频,Venus都是滔滔不绝。他是一个思维清晰、有主见,且执行力强的孩子。” Catherine老师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Venus的认可,“甚至有时候我们一起工作,恍惚间会把他当作一位同事,而不是学生。”
尊重学生个体、挖掘学生潜力,并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德胜国际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同时让老师的角色也从“教授某些学科知识”转变为“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丰富的课外兴趣课程为孩子们提供了成长的沃土。比如在综合素养发展方面,体育运动、视觉和表演艺术、社团三种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合作能力、批评性思维等各方面社会技能提供很大助力。
学术方面,编程、机器人、3D设计、激光切割等科创内容早已融入学校信息技术常规课堂教学,创客社、编程社、开源机器人等校本课程则重点培养对科创有着浓厚兴趣和突出表现的学生。科创菁英项目、CCA科创社团、各类行业专家讲座……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发展自身特长、学习世界前沿技术的平台。
在这些名目繁多的项目培养下,德胜学子的科创能力及人工智能研究一度摘得世界级奖项。学生人工智能战队的研究项目《基于深度学习的养老院老人看护系统》,在首届国际中学生人工智能交流展示会上获得了“珠峰奖”(冠军)。
德胜国际的老师认为,学生学习知识很重要,但是学会如何应用知识甚至创造知识,从而解决人类诸多难题更为重要。德胜国际用行动点燃孩子们学习科创的热情。
结语
Venus的逆袭并不是个例,还有许许多多“平凡”的学生,在德胜国际完成质的蜕变,进入到梦想中的学校开始了下一段旅程。不少德胜学子毕业后加入学校校友会,自愿分享留学和生活经验,为学弟学妹们答疑解惑。
给我们印象深刻的,是在和学校访谈的过程中,发现不少老师都是德胜校友。这样一所让老师、学生都有着浓浓归属感的学校,离陈庆年校长所期待的“师生共同成长的幸福精品学校”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