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外教是宝、中教是草?国际学校中外教师恩怨几何?
来源:顶思公众号 | 作者:Zoey | 发布时间: 2022-04-15 | 527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直以来,外教都是国际化学校的最大亮点之一,对家长充满吸引力。但外教在校内校外的人设“翻车”事件屡屡发生,难免引发公众担忧。在每年“金三银四”国际化学校招生择校的旺季,我们一起聚焦这群“熟悉的陌生人。


身处同一个校园的中教、外教们,总是形色匆匆,相互打个招呼,彼此表面和气、互不干扰,实则暗流汹涌。


01 外教频繁暴雷背后:资质注水、教学堪忧


“此人是国际刑警通缉犯,如果见到他,请立即报警,不允许他再进入校园!”十年前,张志清老师如往常一样中午吃完饭回到学校,看到校门口贴的这张告示大吃一惊。至今回忆起来,他仍直言“灵魂受到冲击”:“这是我们的同事,他是国际刑警通缉犯,通缉长达8年!其中有5年隐藏在我们学校。”


这起发生在江苏某校国际部的“跨国追缉案”揭开了外教真实身份的冰山一角。私德有亏、公德有损、违法乱纪……近十年来,外教翻车事件仍在频频遭媒体曝光。招聘部门对教师“背景调查”的重视大幅提升,但还是挡不住现实的困境。


国际教育行业资深从业者刘临向顶思透露,外教招聘渠道一般有两种:一部分外教是通过正常招聘渠道和审核程序进入,对这部分外教的要求是成熟有经验、有资质,例如拥有PGCE证书或是美国教师资格证,“但这一部分教师一是收费较高,学校招聘代价较大,二是人数较少,导致学校不得不搞一些‘旁门左道’”。


比较常见的是,从英语培训机构挖外教,这些外教可能原本跟“教师”这个职业搭不上关系,只是会说英语,有的是来中国的“背包客”,一边旅行,一边工作。这些外教的资质差一些,收费相对低。甚至还有的外教是直接从酒吧“捞”来的,“结果因为前一天喝多了,上课直接睡着了。”有的外教原来在国外做木匠、厨师等,职业五花八门。还有的外教到了上课时间,人找不着了。刘临回想起这些,又气又笑。

外教是宝、中教是草?国际学校中外教师恩怨几何?


张志清入行十余年,其中兼任班主任八年多。他总结发现,一般涉及到外教,家长投诉最多的是“上课质量堪忧”。“有的外教上课打扮得西装笔挺,非常帅气,坐在那几乎不说话,让学生自己讲;还有的外教压根不会教书,就拿着书本在那念。”


直到如今,张志清已辗转至某知名民办双语学校,发现一群高中生一上外教课就画海报。孩子回家跟父母抱怨,有的家长因此来学讨说法,“我交了二三十万学费,孩子到底是来上美术课的还是什么课?”


张志清调取了这位外教的简历才知道,他原来在美国教小学生,仅仅接受过小学教师的训练,因为学校招不到外教,只能把教小学老师拉过来教高中。张志清提醒同行:“当你在高中课堂看到外教经常画画、又唱又跳时,一定要注意审查外教资质。他可能没有接受过系统高阶的学术训练,甚至不知道怎么教学生写论文……尤其在高中阶段,大学预科学术含量极高,天天画海报是搞不定的!”


既然在外教那学不到东西,学生不得不额外花钱到校外找中教补课,收费大概1000元/小时。“滑稽的是,补课的中教可能白天跟外教坐在同一个办公室。”张志清回忆起学生的经历,颇感无奈。


02 外教的无奈:被诟病“拒绝加班”很委屈


在国际化学校,外教不是个体,他们同中教一起构成学校完整的教师群体,但外教又常常被摆在中教的对立面。


魏森担任上海某国际高中生物教学主任、学生事务主任,日常教学和其他事物繁杂,有时请外教留下来帮个忙,对方常以“这不在我的JD描述的工作范围内”为由拒绝,“外教非常在乎自己的时间被挤占,不会为了学校整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在杭州某国际化学校担任小学一年级组长的林霄也有类似感受,外教的界限感很强,在意工作和生活的区分。如果工作超出范围,他们会跟领导反馈,认为管理者布置工作不够专业。


对于这一点,目前在深圳某国际学校工作的加拿大教师大卫(David)表达了不同的看法。按照合同约定,大卫主要承担高中历史课教学,每周25-26节课,每节课50分钟,每天在学校最晚要待到下午4时30分。由于历史课有大量阅读材料、演讲讨论,大卫觉得“工作负担非常重”。但如果其他老师需要帮助,他也乐意留下。问题是,他经历过“只要答应留下一次,之后行政主管每次都会叫他留下加班”。


被逼急了以后,大卫朝主管大吼:“你最好叫别人来做,我不是学校的狗(I am not school’s dog)……我每周要教25节课,已经超过大部分老师的工作量,你还是去找别人吧!”经历了这次事件,大卫开始趋向于对每件事说“不”,“我不知道中国老师是如何应对这个情况?”

外教是宝、中教是草?国际学校中外教师恩怨几何?


已经做到中层管理岗位的张志清则为中教打抱不平,“老外有界限感,难道中国人没有吗?”“钱少活多”已经成为中教互相吐槽的“老梗”


林霄估算了下,每天3/5的时间花在教学上,2/5的时间花在家校沟通和活动上。早上一般7:50到校,一天的教学活动通常16:30结束。接着,她在学校批改1-2小时作业。回到家后照顾孩子、哄2岁宝宝睡觉,然后备课,晚上工作到9点再正常不过,每天14小时轮轴转。作为管理学生的年级主任,家校沟通的担子也落在她身上。而且,家校沟通,尤其能够引起中外方摩擦,一地鸡毛


林霄举例,学校制定政策,要求教师跟家长沟通,但外教质疑为什么沟通?这是学校制定的政策,家长不需要知道;家长向老师询问作业,但外方领导不理解为何要把作业告诉家长?这是老师的工作,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事,家长没必要操心。家长参与了,反而像是老师的工作没做好。


此外,还有老师吐槽说,遇到家长投诉,通常是中方老师硬着头皮上,外方管理者甩锅给中方管理者和老师,让他们自己摆平问题。“可能外方校长只是门面。”

外教是宝、中教是草?国际学校中外教师恩怨几何?


日常教学方面,魏森介绍,学校中教平均每周上16-18节课,外教大概20-21节课。同校的一位英文老师文珊称,虽然外教课时多,但他们承担的课程都没有考试压力,学校AP类课程绝大部分由中教承担,ACT考试也是中教带着做。尤其中教在成绩方面更负责,付出的也就更多。


林霄对此感同身受,她所在的学校由外方主导,小学阶段中外教的课时量统一定为每周24课时。在校内调查时,80%的外教表示能够接受,但超过60%的中教都认为这样的安排极不合理。


原因在于,外方教学通常是活动化、游戏化,一堂课设计20分钟的游戏或活动,只要最后能达到教学目标,活动时间长一些也可以,课程比较灵活,这也意味着课堂的知识容量和知识密度会降下来。中教课堂则相反,一节课容量要求较高,基本跟着教学大纲走,多少时间上完多少节课安排很紧凑,不能有拖延,要不然赶不上教学进度。因此,中方教师备课量很大。


尤其在批改作业方面,外教没有批改作业的习惯,但中教每天都要批改作业,甚至当场批完,当天发下去。“如此一来,24节课外加备课和批作业,这个负担太沉重,中方老师吃不消,最近几年中教流失严重。”林霄坦言。


03 中外教师之争核心痛点:同工不同酬

中外教师之争直指一个核心痛点:同工不同酬。根据顶思发布的《2021中国国际学校薪酬报告》显示,外籍教师平均工资是中籍教师2倍左右,且近三年薪资差距逐年扩大


一位资深外教招聘官说,“本想着中外教薪资会趋于同工同酬。但世事难料,疫情下,外教进不来,在国内的外教需求量很大,薪资水涨船高。”


除了普通教师,中外管理层的薪水差距也很明显。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上海某老牌民办双语学校的外方大校长年薪120万,每月租房补贴3万元。相比之下,中方校长到达80-100万很困难。“如果外方校长是纯正的英国人、美国人,学校在薪资上会给得非常爽快,还害怕人家不来”。

外教是宝、中教是草?国际学校中外教师恩怨几何?


对于中外教同工不同酬的行业普遍现象,大部分教师也只能在愤怒中保持沉默。“我博士毕业入行,同一年入职的本科学历的外教,收入是我的5-6倍……我一个月工资是5000元,外教光住房补贴就5000元。”刘志明十年前从国内知名师范院校毕业,抱着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情走进国际学校,没想到一入行就被泼冷水,但还是咬牙挺了过来。刘志明发现,即使到了现在,中教学历再高,薪水方面也不占优势。


为什么薪水差距大?“外教是稀缺资源”“家长是为外教买单的!”这是多位受访老师们的共识。


一位来自深圳某知名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校长助理刘琴说,“外教放弃了在本国的语言环境,来到异国他乡,适应新的文化,他们还不一定能长久地待在这里,所以他们得到的保障会比本土教师高一些。”


林霄则分享了校方给中方员工的解释:外教的教学经验相对中教要足,有不少外教具有5年、10年以上教学经验,但中教大多是大学刚毕业,或者仅有1-2年工作经验,因此外教更具竞争力 。另外,考虑到学校会给中方教师发放“社保、公积金”等隐形薪资,中教拿到手、看得见的薪资自然偏低。这些解释能否服众?员工心中自有一杆秤。


文珊说,在去年的教师大会上,学校表达了改革计划:将来希望中外教同工同酬,同时也希望中教能达到外教标准。“学校非常认可长期跟着学校一起成长的教师,在乎我们”,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细则还不明确。文珊认为,一切还是未知,但总有希望……


专家观点:优秀海归中教有望成为学校新实力核心


“去年3月在海外招的外教到现在一年了都还没来,只能线上远程教学。”有学校工作人员反映,现在外教来中国一张机票7-8万,这还算幸运的情况,很多时候,机票要6个月以后才有甚至根本没有。顶思从上海、深圳、杭州等多所民办学校了解到,疫情下,“外教进不来”已经变成了行业新困境。因此,学校挑选候选人从全世界范围内缩小至国内,整个行业都遇到了“外教用工荒”


国际教育资深从业者聿三认为,未来对外教的依赖度会逐渐降低。取而代之的中流砥柱是启用有海外留学或工作背景的中教,他们自身就是中外融合的产物,视角广阔。在民办教育政策管控下,要做好国际化特色学校,以这样的老师为核心,将他们和外教以及纯本土的中教形成三角,这样对课程融合、双语学校都能发挥作用。现在的问题是,这一波海归老师比较年轻,还没有成为国际学校顶梁柱,需要时间成长。


至于中外教薪水差异,“英文水平和国际视野”本身就是国际教育的刚需,恰好是外教的优势,因此如果不具备这些能力和素养的中教,要想拿到和外教同等的工资确实困难。但这些能力将不再是专属于外教的独特竞争力,现在已经有一批新生代名校毕业的海归教师薪水和外教差距并不大,未来这个趋势也会逐渐扩大辐射范围


这就意味着,中外教薪资要按照统一标准制定,以能力、经验、履历为导向,而不是以国籍、种族、肤色为导向。当中外教具备的能力更加趋同,以后国际化学校就不应该分中教和外教,而统一被称作“某某学校教师”。


*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图源:网络


作者 | Zo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