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聚焦“国际教育3.0时代”,TIDE2022第四届国际教师发展大会明日精彩继续
来源:顶思公众号 | 作者:Zoey | 发布时间: 2022-06-27 | 280 次浏览 | 分享到:

由顶思主办、集思未来协办的TIDE2022第四届教师发展大会于6月25日在线上拉开帷幕。本届大会以“育无疆界,笃行致远”为主题,聚焦国际教育在“新课标”下的课程融合、发展与创新,探讨新形势下教师发展的新趋势。大会上,嘉宾将宏观视野与微观实践相结合,吸引了上万名观众观看直播。


去年的“双减”政策开启了“让教学重回课堂”的教育回归之旅,今年重磅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即将于2022年9月正式执行,这也预示着“教改”大潮正在涌来。对于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开设课程的民办国际化特色学校来说,“新课标”意味着什么?在新形势下,国际化学校的课程发展与创新空间在哪里?对于教师的发展有何影响?


在25日-26日举办的TIDE第四届教师发展大会上,来自一线的教育专家、知名校长、课程研究专家们贡献自己的卓越智慧,率先探索出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01 面向未来的教育已经势不可挡


哈佛大学客座教授、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在《世界又热又平又挤》中写道,未来世界将不会简单地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划分,而是分为高想象力(HIE)和低想象力(LIE)两种国家。换句话说,没有想象力就没有未来。上海金瑞学校校长、特级教师、教育部首批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程红兵认为,未来胜任力的关键在于创造力,创造力的关键在想象力、思维能力,学校目标不在于培育优秀的“记忆者”,而在于培育出色的“思考者与探究者”。


这正是“新课标”改革的重点所在。教育部浙江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荟同学校顾问张文军自2018年起全程参与义务教育课标修订的会议,她指出新课标的目标就是走向核心素养为本,培养学生在基本价值观念、 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三个方面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新课标明确要把孩子培养成“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有理想、有担当”,在金瑞学校的校训中被诠释为:正心,求义;语理,行道。“有本领”,程红兵将其概括为面向未来的三种能力——知识整合能力、高阶思维能力、跨文化理解力


集思未来CEO沈聪从高等教育看基础教育,他认为,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正在打通。教育部在高等教育阶段,正在全面推进“四新”建设,包括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这“四新”以多学科交叉为主要特征,“只有具备跨学科能力,才能解决复杂问题。”从升学来看,沈聪从2022年开始担任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友面试官。他说,哥大面试有两个关键点:求知欲、价值与兴趣。换句话说,候选人是否有意愿尝试探究不一样的领域,挖掘自己的兴趣。甚至宾大在官网中指出,本届(class of 2026)录取的本科学生汇总有超过1/3的学生在高中阶段与知名教授做过科研探究性的学习。这也说明义务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改革与招生上的一脉相承性。


02 国际化学校的发展突破口在哪?


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特约研究员王红军提出重构“现代课程”的观点。这里的“现代课程”不是指“国际课程”,而是无论东西方课程,都要面向未来。正如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教授所说,中国的“国际教育”本质是追求现代教育,即用现代的教育理念、现代的教育内容、现代的教育手段培养具有现代精神的中国人。就这个意义而言,中国的国际学校绝不是服务于一小部分精英阶层的贵族学校,而是承载中国教育现代化先行者的历史使命。


国际化学校在“新课标”背景下重构什么?王红军认为,应当以“新课标”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重构大单元教学的主题,研发跨学科学习项目,增加全球意识与国际理解课程,创新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参与模式,创新能力素养评价模型,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让全球素养真正落地。


国际化学校重构现代课程的意义重大。“以往我们说国际课程本土化,现在开始中国课程国际化,为中国教育走向世界做准备。通过更加深度的课程教学比较与融合,为中国新一轮课改的落地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促进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更加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王红军在大会上提出了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正在研究的国际教育发展新命题。



03 如何实现课程融合与创新?


张文军指出,新课标在课程设置和内容方面,规定了每个学科要有10%的时间用于跨学科主题学习;并且对每节课的时长不做硬性规定,从而使学校可以把正式的上课时间和课后服务时间统筹起来使用,为综合性学习和素养立意的课程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空间。


新课标修订前,综合课程基本上只是“甜点”,在校本课程和学生各类活动中实施,语数英等学科课程的时间很少于跨学科综合学习;新课标修订后,学科学习时间的一部分可以用于开展跨学科综合课程和综合学习,使综合学习更加结构化、常规化,与学生正在学习的学科知识和内容联结更密切,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那么老师如何做好课程的融合和创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洪成文教授认为,第一,要拿到核心技术,包括课程开发的理论,知识的价值和选择以及课程开发的技术。第二,要加强对同行课程开发经验的研究和借鉴。第三,要确保足够的课程研究和开发的时间,时间对于每一位老师都是稀缺资源,如何获得时间呢?善于收藏零碎时间,是值得大家参考和借鉴的。


从学校层面来看,课程是学校一切事业的生命线,学校应支持课程融合、课程创新工作。“今天在学校里做的课程融合创新,可能是小小的变化,但在未来会带来人才培养的巨大变革。教师将成为更加专业性的职业,没有专业培养,是胜任不了的。这样的变革将势不可挡。”洪成文在大会上说。



04 中教需求增长48.73%,专业和精英型人才抢手


在教育快速变革的新形势下,人才招聘市场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人才市场供需关系依旧紧张,顶思人才招聘总监张永杰称,根据路透社在今年5月的报道,受疫情影响,中国外教的离职率高达40%,比疫情前的15%翻了一倍多,而中教岗位的需求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8.73%。“人才竞争加剧,普通人才需求下降,专业和精英型人才争夺激烈。”张永杰分析了人才招聘的新趋势,国际化学校对于教师的经验、专业能力及课程融创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


顶思教育CEO徐康乐认为新课标的出台把课堂更多还给老师,从课程设计、作业设计、评估设计等多个维度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当下已经进入国际教育发展3.0时代,这是教育更新迭代的好时机。一部分外教流出给更多的中流砥柱的中教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对于有更多教学经验,有情怀,有担当的老师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疫情期间海归回国,政策原因被挤出的教育培训机构里的学科型优秀人才,有很多拥有国际视野、双语能力,跨文化思维的人真正能够进入国际化学校,为探索未来教育而贡献力量。


那么,在教改背景下,综合课程到底如何设计?跨学科探究在课堂会遇到哪些难点?6月26日,来自国际化学校一线的学科带头人、教学主任将继续带来干货分享,为大家指点教学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