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教师“退出机制”来袭,国际学校清理“躺平教师”不如先反思这些!
来源:顶思公众号 | 作者:敖竹梅 | 发布时间: 2024-01-19 | 234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期,北京丰台区探索建立“教师退出机制”,拒绝“躺平”教师,引起社会热议。在“铁饭碗”观念下,少部分教师进取心不强,人浮于事现象亟待解决。而在民办国际化学校,虽非体制内用人模式,但教师“躺平”现象也由来已久。国际学校为清理“躺平教师“而焦头烂额之际,是否反思过,能力合格,甚至优秀的教师越来越佛系躺平,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01 80后老师不敢“躺平”,90后老师放飞自我?


在体制内“教师退出机制”冲上热搜之时,Joey发现“躺平”现象也在国际化学校悄然蔓延。


在北京某国际化学校工作的他注意到,身边个别同事“心不在焉”。首先是记不住学生的名字,学生作业、资料摆放混乱,经常落东西,上完课后就对学生不闻不问。


此外是凭借经验惯性,不备课就讲课,准备仓促,课堂效果差。面对那些学术基础一般,学习积极性不强的孩子,这种“敷衍”无人在意,但偶尔遭遇一些优秀或“挑剔”的学生,念PPT式讲法就暴露无遗。


当下,有“职业倦怠”的老师容易一律被打入混日子的“躺平”之流。然而,曾担任过多所知名国际化学校中方高管的Caitlin却认为,如何界定“躺平”?很有意思。


她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躺平”都不像听起来那么负面。在教师行业,并不一定指向消极怠工,也可能是生活目标的转移与平衡。在民办国际化学校比较典型的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在较为成熟的管理体制下,学校品牌优势强,薪酬、福利等相对完善,一些老师内驱力较弱,没有更高的职业目标引领,因此把重心转移到个人生活上。


另一种是在第二、三梯队的学校,一些刚入行的年轻教师被国际化学校的薪资、文化氛围所吸引,但进校之后却发现家长要求高,甚至不切实际。作为教师,需要集学术引领、生活保姆、升学指导为一体。在超负荷的重担下,他们卷不动了,容易陷入倦怠。一般而言,缺少资金和生源的学校乙方心态严重,而此时,首当其冲的就是这批刚从业的老师。


对此,剑桥A-Level经济学、商学阅卷官,北京王府学校AP经济学老师傅莹认为,教师“躺平”还有代际划分。


对70后教师而言,他们已然不是一线主流。在人才流动频仍的国际教育行业,能够撑到“元老”辈分,除了个人实力过硬之外,还离不开强大的职业内驱力,因此,尽管他们临近退休,但“躺平”的概率较小。


而对80后教师来说,在“延迟退休”政策悬而未决之下,面临未来出生人口下降的趋势,国际化学校或将不断洗牌,这一群体背负着生活的重担,难以“躺平”。


但对于90后甚至00后而言,他们刚入行不久,还没有形成稳定的职业倾向,在“试试看”的工作状态下,他们“躺平”的可能性反而较高。


02 教师的两种命运:间歇性“躺平”,持续性“流浪”


在杭州某民办国际化学校工作的Helen就经历了从一腔热血到心灰意冷的心路历程。家境优渥的她早年在英国读大学,毕业后选择在老家的一所民办高中任教。然而,学校的急功近利,商业化的运行逻辑,无底线把学生当甲方的行为让她逐渐灰心,只能“躺平”度日,最后她选择彻底地离开学校去创业,重新开始,不再“躺平”。


被迫的“摆烂”并不少见。然而,由于民办与公办性质不同,前者要求出效益、成果,学校对老师的考核机制较为严格,因此,“躺平”依然发生在局部。


曾担任多所知名国际学校校长的易霞仔博士认为,教师“躺平”根由有二:


一是看不到学校比较明朗、有前景的发展规划。在国际学校行业内,“流浪教师”“流浪校长”层出不穷,间歇性“躺平”与持续性“换岗”很大一部分都源自于从业者对学校发展方向、投资管理的困惑。


二是职业道路上缺乏指导和同行交流。目前国际化学校发展的形势不允许老师们躺平,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们能不断“升级打怪”,获得成长。学校有时只考虑如何让教师发挥能力,而忽视了教师的继续教育,将培训充电与职业提升相结合。在有的学校,由于人力紧张,老师想出去开会交流,都会造成无人代班,教学困难的现象。


对此,傅莹补充道,目前,一些国际化学校生源质量参差不齐,老师的发展内驱力并不强;


其次,对于稳定的老教师,学校缺乏关注;


此外,经济下行时期,学校需要“降本增效”,教师薪资激励不足,有时学校并不直接降薪,而是采取减少课时量,减少奖金等方式。


结合经济学概念,傅莹发现,如果学校在经济不好时选择降工资,势必迫使优势员工寻找新机会,而能力不足的教师只能留下。此时,学校将出现“逆向选择”,现存师资队伍质量降低,学校未来发展堪忧。


03 与其清退“躺平”,不如增加“内驱”


对于学校管理层而言,如何清退或激励“躺平”或“半躺平”的教师?不论在公办或是民办,这都是一个人事难题,考验着管理者的理念与智慧。


对此,傅莹认为,“清退”更多发生在入职初期,双方不合,“分手”速战速决;而一旦到了后期,学校的解聘成本高,颇为棘手。


如何“反躺平”?傅莹认为,许多学校制定的绩效考核指标并不科学,不论是上级、同事还是学生打分都容易带着情绪,最多只能作为参考。惩罚倒逼远不如正向激励,与其清退“躺平”,不如增加“内驱”。


对此,他还补充道,尽管薪资重要,却并非首位,每年定期涨薪是一种劳动尊重,但人文关怀则更为关键。


首先,学校需要慎重招聘,精准定位,宁缺毋滥,精简团队,寻找是实力过硬、富有潜力、志同道合的教师;


其次是营造氛围,善于发现优秀教师的亮点,鼓励内驱力强的老师带动倦怠教师;


三是减少行政工作,推动扁平化管理,让教师能够专注本职教学工作。

对此,易霞仔认为,为解决教师“躺平”,学校首先需要设置良好的用人机制,在控制成本的同时采取措施提升老师的教学水平;其次,扩大教师的兼职教学范围,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师资队伍;此外,还要利用学校自身资源,为老师提供创新机会,让老师把自身背景、学校发展、学生需求三位一体相结合。


根据Caitlin观察,除非原则上的挑战师德的错误,一般来说,学校还是倾向于鼓励而非淘汰教师。但她发现,青年教师作为国际学校行业的主力也更容易陷入“躺平”。


其一,作为刚入行的新手,尽管他们学历背景亮眼,但却缺乏一线教学的“手感”,普遍对如何上好一堂具体的课感到无所适从。


其二,这些教师多为“海归”,家庭条件较好,物质激励并非最有效措施,他们对精神富足更为看重。然而,受到几年疫情影响,这部分新教师对外部世界、公共生活参与较少,缺乏工作归属感。


面对他们,学校需要从两个层面着手,一是“术”,不仅要给教师带来探究式、跨学科等理念培训,公开课观摩等,还要设置带教老师制度,注重实操,手把手帮助青年教师度过职业的第一道难关。


二是“道”,贯彻“以学习者为中心”理念,构建学习型社区,增加活动与培训,帮助教师打开视野,融入社群。


Caitlin认为,在教育行业,育人理念应一以贯之。但现实情况是,当每所学校都标榜“相信每一个人的潜力”之时,为何唯独将教师排除在外?打造优势师资,清退并不是办法,激励才是永恒动力,真正的育人必须关照学习社区内的每一份子,让学校既是学生的成长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的发展、进阶的空间。


结语


在职场,“卷”或“躺”都是一种选择。对于学校而言,淘汰清退或劝勉激励都是现实策略。而面对“职业倦怠”,是要背靠平台,躲在舒适区,还是积蓄力量,冲破桎梏,值得所有从业者思考。


作者 | 敖竹梅

图源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