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外教离职潮升级,中教想上位没戏!教师须看清校方“商业逻辑”
来源:顶思公众号 | 作者:ABB | 发布时间: 2024-03-27 | 89 次浏览 | 分享到:


最近,又听到国际学校很多外教离职的消息。我在多个国际教育群里,看到一些外教的简历被发出来。每次外教一走,对国际学校中教老师来说,可能会获得升职加薪机会。众所周知,外教平均工资远高于中教。面对外教群体的不确定性,让中教实现与外教“同工同酬”,甚至彻底取代外教,最大障碍是什么?有哪些来自校方的深层次原因?



01 中外教师同工不同酬的根源,与教学水平无关


现在的人才市场,一个员工的薪酬不单是根据ta的学历、经验、能力、岗位来定的,这些只是相关因素,真正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是供需关系。从供的一端看,只要人足够多,再有能力的中教薪资也不会高。只要人少,水平比中教低的外教也能稳拿高薪。为什么会供得多?这与多年来本科、研究生扩招以及大批量出国留学再大批量回国求职有关。


再从需求端看,需求的多与少是根据这所学校的定位。很多时候,学校明知道这个外教水平可能不如同级别的中教,也不得不把ta招进来,不然就不符合学校的定位和学费。而这样水平不太够的外教的工作自然会有一部分流到水平比ta高的中教身上,不然也不符合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口碑。因此学校的中外教数量必须保持在一个微妙的平衡点上才能延续下去。


也就是说,中教不要觉得那个坐在你办公桌旁,同样上课的外教跟你是“同工”。学校招ta进来的原因跟招你进来的原因很可能不是一个原因。外方“出售”的是作为外国品牌、理念、课程、语言所集中在“脸”上的象征意义,而中方教师“出售”的是知识和劳力,即便是海归恐怕也无法做到象征外国的品牌、理念、课程和语言。中教做不到外教的事,当然不少外教的态度和能力也做不到中教的事,只能各自做各自的事,因此并不“同工”。更何况在外教的供给越来越少的当下,薪资更会往上涨,所以会更加难以实现“同酬”。


而当海归大量取代外教,国际学校外教少到大部分看重国际化程度的家长决定不买账时,他们就不再选择这样高收费的国际学校了。毕竟优等生选择多,如果回公立,国际学校缺少性价比的优势,很难留住他们。富豪选择也多,可以提早留学,国内的国际学校也缺少海外纯正国际化环境的优势。


所以,如果硬是改成同工同酬,那么这也意味着,要改变学校的顶层设计、国际学校品牌的定位,以及国际学校向家长做出的维系微妙平衡的承诺。其实正是不少中教十分欣赏的国际化程度高、国际教育理念贯彻得好的学校需要更多外教,“洋高考”的学校反而不需要很多外教。


再有,国际学校的基层老师里,不只有外教和海归,还有本土中教。他们通过高考进入大城市,需要勤勤恳恳地工作,挣完首付挣房子,挣完房子挣孩子。他们很难不同意顶替外教多值几次晚自习。从基层教师层面看,本土中教的勤勉和珍惜+外教的“洋气”恰恰有可能达到维持高学费和高质量的微妙平衡。


02 “水下冰山”,向别人借东西时如何硬气?


上文分析的中教和外教的问题,不过是“水面上的冰山”而已。不少外国品牌方以及国际课程输出机构都是旱涝保收的,还可以随时监管国际学校是否按照他们的指示操作。而中国教育集团则要承担高昂的成本,招生数不够,长时间才能回本,以及教育政策等,甚至英美名校撤回品牌,课程输出机构撤回授权也不是没发生过。


那剩余不靠英美品牌的学校呢?大多数都投靠优质公办校,而现在选择“公参民”的结果我们也都看到了。真正的自创品牌、理念和课程,还被家长信服的不多。因为大家总是担心自创的品牌和设计的课程会不会不被外国大学认可,太过本土化。并且相对来说,英美品牌更符合家长对国际教育的向往。


于是乎,很多教育集团的老板才不得不高价引进英美品牌和理念,才不得不花大价钱采购知名国际课程,才不得不把水平可能不如中教的外教招进来。因此,不只是基层中教,而是绝大多数的中方教育集团与外方之间也是无法公平的。要知道,当我们的国际学校处处要向别人借东西时,里面的中方人员是不可能硬气的。


现在,看似我们把国际教育产业链都已基本理顺了,引进外国品牌、采用外国课程、学生能从幼儿园一直到留学,在各环节都能受到国际教育专家的服务。可一门心思以外国大学的招生标准来塑造本国学生,并被外国大学录取时,外国大学真正认可的其实不是中国的国际学校,而是外方自己品牌和课程。


03 两个解决办法:一种治标,一种治本


想要解决中外教同酬的问题,有两种解决办法,一种治标,一种治本。


治标就是硬把中教的薪酬拉到跟外教一样,并且把这个作为吸引人才的卖点来招聘。这样做好处是,中教会被大量吸引来,然后慢慢选出其中最顶尖的录用,对本校的教育质量有提升作用。而坏处是,师资的人力成本增加,这就得靠扩大招生数量、涨学费,或扩大师生比拉回来。


在现在的行情下,中产可能回公立、高净值可能提早留学,扩大招生数量不容易。而涨学费,就得看这所学校牛不牛,现在是有几所名校逆势涨学费的,但多数学校还没有到这个不愁生源的地步。而扩大师生比,要看家长买不买单,原本冲着小班化特色来的家庭,恐怕不会乐意。或给中教安排跟外教一样多的课,这也是变相加重中教工作负担,即工资是跟外教一样,比其他的国际学校高了,但工作量也大了。


还有一种治本的方法,就是降低对外方的依赖,甚至不完全按外国大学要求的模式培养,而是从学生本身出发,看这个孩子适合如何发展,我们就培养TA往哪个方向发展。将国际教育从为外国大学筛选人转变成为孩子的未来培养人。这也是不少创新型学校在做的。


既然外国大学的升学都不重要了,外国课程、外国老师的重要性也会从“必选项”变成看孩子需要的“可选项”。那么外教的作用自然就跟中教一样了,薪酬也就降下来了。这样做的优点,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最想达到的,以人为本的境界。而缺点更明显,没有优秀升学结果和外国认可的课程作为背书,家长为什么选这样的学校?没有家长坚定的选择,学校如何经营下去?


因此,中外教的问题,不单是个体问题,也不完全是学校制度问题。这是供需不平衡的商业问题,是中西方在现代教育中的原始积累问题,更是在中高端市场里,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在吸引力的较量中处于下风的问题。而正是这个差异,给了国际学校挣钱的机会。


作者 | ABB,ABB讲教育界的故事:曾在沪粤多家教育集团担任管理岗位。目前主要在国内外学校的收购出售、品牌和项目引进、托管运营等方面,从事教育领域的商务拓展和资源对接的工作。

图源 | pexels